太極拳蘊含著豐富且獨特的運動感覺,深刻理解并掌握這些感覺,對拳友們領悟太極拳精髓至關重要。
“骨升肉降”的感覺
“骨升肉降”指習練者骨架挺拔上撐,肉體松柔下墜。
人因骨骼支撐才能站立,肉體受地球引力下沉。但在練拳中,只有身心真正放松才能體會這種感覺。它揭示了行拳時骨與肉“骨肉分離”的關系,如同脫骨扒雞,肌肉放松不緊裹骨骼。
肉體下沉為“松”,骨架挺拔為“剛”,找到“骨升肉降”,就開啟了太極拳“剛柔相濟”的大門。行拳時做到“三松三豎”,即松肩豎頸、松胯豎脊、松踝豎腿,能讓這種感覺貫穿套路始終。
“自身重量”的感覺
行拳時若覺四肢如同負重,說明身體真正放松了。
由于習慣地球引力,人們平時對自身肢體重量缺乏察覺,只有體外荷重才有負重感。在拳中,身體放松越好,肩、胯關節松開程度越大,四肢沉重感越強。這種沉重感是去除僵力、身心放松后肢體受重力作用的結果,拳論稱“由松入沉”,“沉” 是對 “松”的驗證。
行拳時,利用自身重力和地面反作用力,沉從腳落,提從腳起,依拳勢蓄發轉換,借身體虛實變化將地球勢能轉化為行拳動力,找到“如水載舟行”的沉浮感,才算踏入太極之門。
“脊柱行拳”的感覺
學拳初期用手腳打拳,使的是局部力和僵力。
隨著練習深入,先學會以腰帶脊,之后腰胯帶動手腳,脊柱伸展形成身體中軸線,四肢在中軸線帶動下運動。
脊柱有上下拉伸、左右轉動和前后張弛三種運動方式。上下拉伸可糾正身姿,使身法中正;左右轉動是形成圓弧動作的動力源;前后張弛隨拳勢蓄發開合,蓄勢時后弓“吞身”,發勢時前馳“吐身”,其節律性張弛是太極拳開合鼓蕩的動力源。
“周身一家”的感覺
“周身一家”指行拳時“一動而無有不動”的整體運動。
太極拳不存在局部運動,舉手投足、呼吸、眼神、意念都是整體運動的一部分。初級階段練形,體會“太極無手,腰便是手”;中級階段練氣,體會“太極無手,氣便是手”,呼吸與拳勢相輔相成;高級階段練神,體會“太極無手,神便是手”。
來源網絡,轉載旨在分享,侵權聯系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