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鋒
編輯/子夜
OpenAI發布ChatGPT距今不足三年,大模型在全球范圍內引發的AI變革,還在愈演愈烈。
過去兩年,從基座大模型到行業模型,從預訓練模型到推理模型,從大模型技術迭代到應用落地探索,從工具到生態,從閉源到走向開源,這場席卷了全球大多數科技公司的競速賽,戰場早已分散在多個不同的落點——
大家既拼技術、拼應用、也拼生態;角逐中心既在B端,也在C端。
尤其是在今年上半年以來,競爭又一次升維了。大廠開始更高調、頻繁地出擊,一邊加速搶奪AI應用入口,另一邊也在競逐AI Agent、擁抱MCP。
但大模型帶來的機會同樣高度分散。主流大廠視野之外,越來越多的玩家通過更精準地方向定位、更差異化的業務布局,找到了突破口。
DeepSeek自去年末至今引發產業效應是這樣,昆侖萬維AI商業化進程不斷加快,也是如此。
最近,昆侖萬維公布的2024年度財報和今年一季度報,釋放出了AGI與AIGC業務商業化潛力持續抬高的信號:
2024年,其AI業務年化收入達到了1.4億美元。其中,從AI音樂到AI短劇再到AI社交等,都在加速商業化進程。
同時,昆侖萬維也在加速AI Agent布局。5月22日,昆侖萬維面向全球市場同步發布了天工超級智能體(Skywork Super Agents),采用了AI Agent架構和Deep Reaearch技術,能一站式生成文檔、PPT、表格、網頁、播客和音視頻多模態內容。
圖源昆侖萬維官方微信公眾號
在GAIA榜單上,天工超級智能體目前排名全球第一,超過了OpenAI Deep Research和Manus。
受天工超級智能體發布影響,5月22日,昆侖萬維午后漲停,單日成交額達53.81億元,帶動AI智能體板塊整體熱度上升。
客觀來看,昆侖萬維不是普遍認知里的大廠,核心業務也主要面向海外市場,2024年海外市場為其貢獻了90.98%的營收。
但從昆侖萬維的業績走向、AI布局來看,其無疑已經成為靠AI成功突圍的一個典范。
1、昆侖萬維的長期AI投入,進入收獲期
昆侖萬維到底是一家怎樣的企業?
早些年它是一家游戲公司,后來轉型成了一家平臺型互聯網企業,再到現在,它正加速轉型為一家AI企業。
拉長時間線看,昆侖萬維這些年的不斷變革、轉型,很大程度上源自創始人周亞輝對市場風向的敏銳性和前瞻性。
比如昆侖萬維的AI布局其實還要比ChatGPT的爆火早三年。
“昆侖整體布局AGI和AIGC是三年前,2020年就開始了。那個時候其實我們就明白,最好的戰略一定是面向未來十年去做產品。所以那個時候我們想了一下,未來十年跟昆侖萬維相關的東西,什么是特別讓我們激動人心、特別想去做的,我們當時就覺得是GPT和AIGC。”周亞輝此前這么說道。
換言之,2023年昆侖萬維確立“All in AGI與AIGC”發展戰略時,這家公司的“含AI”量已經越來越高。
截至目前,從算力基礎設施到大模型算法再到AI搜索、AI視頻、AI社交、AI音樂、AI游戲、AI Agent在內的多元應用矩陣,昆侖萬維圍繞大模型的布局體系已經日臻完善。
在此基礎上,拆解昆侖萬維2024年全年財報以及今年一季度財報,不難發現:
一邊,整體來看,其業績表現繼續呈現出穩健增長態勢。2024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6.6億元,同比增長了15.2%,整體毛利率為73.6%,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今年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7.6億元,同比增長了46.1%。
另一邊,從戰略轉型的視角來看,公司釋放出的訊號很明顯,AI正加速成為提振公司商業化想象力的核心引擎。
具體來看,昆侖萬維上述AI產品矩陣,已經收獲了正向的商業化成效。
AI音樂方面。截至今年3月底,昆侖萬維AI音樂年化流水收入ARR達到了約1200萬美元,月流水收入月100萬美金。
AI社交方面。自2023年7月上線Linky以來,這款主要面向海外市場的AI社交應用,正加速打開全球市場。截至2024年底,Linky累計下載量突破了1000萬次,帶動公司AI社交業務單月最高收入突破100萬美元/月,月活躍用戶達到300萬。
目前,Linky已經成為海外收入增長速度最快的中國AI應用之一。
再來看AI短劇。昆侖萬維的思路是,一邊聚焦到短劇內容創作端,用AI向產業賦能,另一邊,則是圍繞短劇分發,持續完善短劇領域生態,激活商業化潛力。
其推出了全球首個集成視頻大模型與3D大模型的AI短劇創作平臺SkyReels,也打造了內容分發平臺DramaWave。
DramaWave產品界面展示,圖源昆侖萬維官方微信公眾號
過去一年,基于這一“創作賦能+內容分發”的雙輪驅動戰略,DramaWave已經釋放出了不俗的商業化提振效應。
截至2025年3月底,依托“付費+免費”內容分發模式,DramaWave年化流水收入ARR達到1.2億美金(月流水收入約1000萬美金),預計到今年年底,能做到年化3.6億美金。
DramaWave也正受到越來越多用戶的喜歡。截至今年3月,其月活用戶突破了1000萬大關,用戶規模上成功躋身行業前五,位于出海短劇賽道第一梯隊。近期在爆款短劇《訂婚風暴》的強勁推動下,DramaWave在韓國市場的Google Play娛樂應用榜上登頂榜首,完成了對奈飛的超越。
此外,在AI驅動下,昆侖萬維旗下海外信息分發與元宇宙業務Opera也增勢不俗。2024年,Opera營收達到4.81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1%,經調整后EBITDA 1.15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3%。
2、All inAI與AIGC,昆侖萬維下定了決心
早些年的昆侖萬維,是一家尤其看重經營效率的公司,每一個業務都要衡量“吃水線”,周亞輝甚至一度每個季度都要點服務器考察成本。
但大模型浪潮襲來時,昆侖萬維極為果斷,開始堅決投入。
“我經歷了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AI三波浪潮,感覺是,留給后來者的‘王位’越來越少。”昆侖萬維董事長兼CEO方漢這么說道。
昆侖萬維董事長兼CEO方漢
但他同時也說,“我們是沒吃到餅的人,對我們來說,一定是興奮居多。”他將昆侖萬維在AI浪潮中的位置看得很清晰:不是守成者,而是挑戰者;不是已經上船的人,而是正要搶票的那批人。
2024年,昆侖萬維的研發費用來到了15.4億元,同比增長了59.5%。再拉長時間先看,過去幾年,昆侖萬維無論是在研發費用投入上,還是研發費用在營收中的占比,都在持續提升。
方漢去年也透露,“AI的投入就是人和卡。一開始昆侖萬維就把最好的人調去做AIGC,之后投入錢開始買卡,我們買卡就花了8個億。”
其中還有一個細節。方漢口中的“最好的人”里,有不少都是自己“特別費勁”才挖來的。
“我們曾經為了挖人,飛到一個我之前都沒聽說過名字的小縣城去堵人家,或者在北京我上門去請人家吃飯。我們從來沒有讓人家到我們公司來面試,都是我巴巴地上門,找一個飯館、咖啡館,然后一口氣跟人家聊幾個小時。”方漢這么說道。
后來,這些花大力氣挖來的人才,成了Mureka大模型和視頻模型的核心主創。
更強烈的興奮感、更堅決的投入力度之下,這兩年的昆侖萬維,一邊加速完成了“算力基礎設施——大模型算法——AI應用”的全產業鏈布局,另一邊,在基座大模型以及面向音樂、短視頻方向的垂直行業模型上不斷發力。
去年至今,昆侖萬維一定程度上是業內發布SOTA大模型最多的廠商之一:
多模態大模型Skywork 4o、國內第一款中文邏輯推理模型Skywork o1;
兩款大模型學習強化獎勵模型Skywork-Reward-Gemma-2-27B和Skywork-Reward-Llama-3.1-8B;(獎勵模型是強化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語言模型的訓練中發揮重要作用。)
視頻生成模型SkyReels-V1,以及今年4月發布的迭代版——全球首個使用擴散強迫框架的無限時長電影生成模型SkyReels-V2;
全球首個音樂推理大模型Mureka O1、AI音樂創作大模型Mureka V6;
世界模型Matrix-Zero、Matrix-Game。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大模型上線后,都在不斷被市場認可。
年初昆侖萬維開源了SkyReels-V1和首個SOTA級別的表情動作可控算法SkyReels-AI,截至2025年2月末,V1模型在Hugging Face的下載量已接近3萬次,在Github上收獲了超過千星點贊。
其自研的AI音樂大模型達到了行業SOTA(State of The Art,當前最佳水平),位居全球第一;今年3月開源的多模態思維鏈推理模型Skywork R1V同樣達到開源SOTA,位列同類型開源模型全球第一。
此外,其大模型學下強化Skywork-Reward獎勵模型也達到了全球第一,成為了Kaggle官方推薦的教學reward model。
不過,昆侖萬維并非是單純地多點押注,事實上是,如今的昆侖萬維反而在產品方向上更聚焦了——一端是AI視頻及其外延下的AI音樂、AI社交,另一端是AI Agent。
3、既要技術領先,也要應用開花,昆侖萬維錨定長期主義
前段時間的一次媒體訪談中,方漢表達過一個觀點:“昆侖萬維之所以能打音樂模型、視頻模型,是因為‘我們有基礎的算力,有自己訓練大模型的工程能力’。”
他強調,現在是“技術驅動產品”的時代,而不是“產品驅動技術”,“如果你沒有基礎模型能力,你前端再花哨,也無法提供用戶真正想要的體驗。”
由此來看,天工系列基礎大模型的持續迭代,一定程度上是昆侖萬維能在AI音樂、AI視頻模型上保持技術優勢的基礎。
不過,對身處當下最激烈的競爭賽道、周邊大廠環伺的昆侖萬維而言,技術是必要的,這是它留在牌桌上的必要條件,更重要的則是,技術怎么賦能到應用,這是它走出差異化、抓住AIGC機會的關鍵。
天工超級智能體(SkyworkAIAgents)在GAIA榜單上迅速攀升全球第一,就是昆侖萬維的一次成功實踐。
其構建了一個由“5個專家智能體”和“1個通用智能體”組成的垂直專業系統,極大程度上提升了專業級內容的生成效率和質量,能為用戶生成真正敢用、能拿來就用的精品內容。
具體來看,昆侖萬維抓住了專業文檔、PPT、表格這三大辦公人群最常用的需求場景,在對應的三個智能體里集成了媲美OpenAI Deep Research的Deep Research能力,能提供專家級、咨詢級、科研級的內容生成結果。
再來看通用智能體,則是接入了數十個MCP,包括能熟練處理多模態創意任務,用于生成諸如圖片、海報、音樂、MV、宣傳片、有聲讀物、繪本和其他多媒體內容。
基于此,天工超級智能體其實不只是一款用戶的AI助手,而是轉變為了真正的生產力伙伴,打開了“AI Office智能體”時代的大門。
對昆侖萬維而言,天工超級智能體的發布,也意味著,AI正加速完成從單一功能性應用向全場景生產力賦能的跨越。
另一邊,錨定AI視頻、AI音樂賽道,也是昆侖萬維的突圍之匙。
之所以選擇這兩個方向,第一是充分利用成功經驗,過去的出海經驗和優勢數據可以復用。比如昆侖萬維一直做游戲,做游戲引起、3D生成、空間智能就更有經驗;比如其海外的音樂社交產品StarMarker能跑出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把人聲分離做到了全球最好,這些都會成為其做音樂大模型的訓練數據。
第二,是對內容及娛樂產業的走向判斷。
早在2020年體驗過GPT 3時,方漢和周亞輝就基本達成了一致——方漢在技術上看到了大模型對內容產業的顛覆機會,周亞輝則是憑借著商業嗅覺“立刻預判內容行業會被全部洗牌。”
第三,則是對AIGC內容產業的商業化趨勢判斷。
“全世界有80億人可以消費視頻,40億人能消費音樂,但可能只有20億人能消費漫畫,10億人能消費小說。”方漢如此表示。
而在“技術驅動產品”的思路下,對于怎么面向音樂和視頻兩條賽道做大模型、做應用,昆侖萬維也想得很清楚:
一是模型能力,要能向一次化逼近;二是推理成本,要不斷往下打;三是工程完善度,把好模型包成好產品。
AI音樂上,昆侖萬維在去年4月發布了Mureka V1,緊接著又在8月份上線了AI音樂創作平臺Mureka。再到今年3月,受DeepSeek R1的啟發,公司又發布了Mureka O1和Mureka V6。
Mureka交互界面展示
過程中,隨著AI音樂模型的不斷迭代,音樂生成的能力上限抬高了、音樂制作的邊際成本降下來了。
方漢提到,過去游戲行業定制一首音樂常常需投入數萬至百萬,如今使用昆侖萬維的AI工具,生成一首商用級別的BGM,每token只需幾毛錢。
第三方數據顯示,今年3月,Mureka全球訪問量達到333萬次,環比增長了86.5%,增速位列全球AI音樂品類第一。
AI短劇上,昆侖萬維去年8月上線了集成了SkyReels-V1與3D大模型的AI短劇平臺創作平臺SkyReels,今年4月,模型能力進一步迭代至SkyReels-V2。
V2最大的突破在于,其解決了視頻生成長度的問題,現在能一口氣生成四五十秒、甚至更長時間的帶完整故事線的視頻。
不過,方漢提到,AI生成變得“完全可用”,現階段音頻和圖像已經達到了技術拐點,視頻技術還未達到。
“我們能夠判斷的是,未來1-2年或者更長時間,技術的發展一定會更進一步。但對于AGI的未來何時到來,現階段我們確實沒辦法預測,因為存在太多未知因素。”他如此說道。
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昆侖萬維正加速朝著這個目標探索。
這不僅源于,在昆侖萬維看來,在內容賽道,皇冠一定是屬于視頻的——乃至在某種程度上,它做音樂模型、做短劇模型,本質上都是在為最終的視頻生成平臺服務。
“打個比方,我們眼前有一座儲量驚人的金礦(視頻市場),但開采難度極高,這時候怎么辦?我們先造最好的‘挖礦工具’,比如音樂模型是發電機,短劇模型是篩選機,這些工具本身就能創造價值。但最終目標一定是親自去挖那座最肥的金礦。這金礦是什么,就是直接面向C端用戶的視頻平臺。”方漢提到。
這更源于,從一開始昆侖萬維押注的,就不只是AIGC,還有AGI。
只不過,在通往AGI終局的這條路上,昆侖萬維首先希望,它能通過AIGC改變每個人的生活。
而無論是這幾年持續的技術積累,還是已經形成的短期的商業閉環,不僅是其在大廠圍獵之下的生存法則,也是基于長期主義的現實需求。
(本文頭圖來源于昆侖萬維官方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