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比亞迪高調推出了“全民智駕”戰略,并發布了“天神之眼”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技術矩陣,宣布這一系統將在全系車型上全面搭載。作為2025年中國智能汽車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標志性節點,比亞迪此舉無疑在行業內掀起了一場關于“智能化”浪潮的討論和追趕。
如今三個多月過去了,比亞迪“全民智駕”的進展如何?“天神之眼”的表現怎么樣?這不僅是對比亞迪戰略執行力的一次檢驗,也成為行業觀察中國智能化落地節奏的重要參考。
近日,比亞迪公布了一組數據,交出了一份頗具說服力的階段性答卷。數據顯示,4月,比亞迪在中國市場銷售乘用車300,210輛,其中搭載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車型達到213,325輛,占比高達71%,這也意味著,比亞迪在中國市場每賣出10臺車,就有7臺搭載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如果這個數據還不夠直觀,我們不妨再看另一組更具行業對比數據,據“智能駕駛輔助車型4月品牌銷量排行榜”顯示,比亞迪以190,617輛的銷量數據穩居榜首,且銷量總和是其他品牌的幾倍之多,形成了斷層式領先的優勢。
這就說明,比亞迪的“全民智駕”戰略,已經轉變成了實質性的市場能力。在高銷量與高滲透率的背后,一方面反映出消費者對智能駕駛輔助功能的接受度正在迅速提升,智能化正在從“可選項”變為“必選項”;另一方面也表明比亞迪“天神之眼”在實際使用中的體驗獲得了用戶認可。同時,這也更加印證了比亞迪“全民智駕”的戰略正確性。
而這樣的規模與速度,本質上正是智能駕駛從研發走向規模化落地的關鍵標志。截至4月底,比亞迪“天神之眼”與“乾崑智駕”系統累計裝車量已超過48萬輛,每天生成超3000萬公里的行駛數據。龐大的用戶基數和持續積累的數據,正在推動比亞迪形成智能駕駛系統自我進化的飛輪效應。換句話說,比亞迪不僅讓智能駕駛“跑起來了”,還讓它的普及速度領跑全行業。
眾所周知,智能輔助駕駛的發展,既離不開先進的技術支撐,也高度依賴于在復雜真實環境中積累的大量數據反饋。從這一點來看,比亞迪憑借龐大的用戶基盤,正在構建起一個足夠大的“真實實驗場”,加速其技術的閉環與性能的優化。
當然,比亞迪的優勢還不止于此。智能化的下半場競爭,本質上就是一個系統工程,拼的不是單點技術,而是綜合能力的構建。比亞迪今天能夠實現“全民智駕”的推進,有三大關鍵支撐:首先是剛剛提到的數據優勢,尤其在比亞迪銷量持續強勁增長的背景下,助力比亞迪能構建領先的數據壁壘;其次是超12萬人的全球研發隊伍和5000多名智駕工程師,為比亞迪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基礎和充足的技術資源,支撐其實現軟硬件的全棧自研;第三則是其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車制造體系,能把技術快速落地、規?;慨a,并形成成本控制與交付效率的閉環。
這些背后隱含著一個被許多品牌低估的事實:智能輔助駕駛不是“用嘴說出來”的,而是真金白銀“燒”出來的。每一次算法升級、每一套系統的調校,都意味著巨額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一個智能駕駛功能從實驗室走向量產,再走入千家萬戶的實際場景,其所需的資源配比是極其龐大的。這也是為何很多品牌即使宣布“上車”,卻遲遲無法形成大規模落地。而比亞迪不僅能做出來,而且可以在低、中、高各級別車型上普及,核心就在于比亞迪明白只有“大投入”才會有“大回報”這個道理。
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在推進智能輔助駕駛過程中,還始終將“安全”作為了根本的出發點。早在2020年,比亞迪就提出“安全是一輛電動車最大的豪華”,而在今年“全民智駕”戰略發布會上,再次強調“智駕是安全出行最強的守護”。比亞迪要做的是,不僅要強調智能輔助駕駛的便利性,更要強調在復雜路況和突發場景下的主動風險識別與決策能力。從本質上說,這也是一種將技術價值與用戶底層需求對齊的思路。
從更長遠來看,比亞迪推動“全民智駕”的意義也不止于品牌自身。智能駕駛的普及不是一家企業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整個產業鏈的協同,需要用戶對智能技術的持續接觸與認知更新。而比亞迪的大規模交付,讓智能駕駛這一曾經“高高在上”的技術,真正走進了普通消費者的日常出行中,從而帶動整個中國汽車市場對智能化方向的信心與需求。這種“從上至下”與“從下向上”同時推進的效應,正在改變整個行業的節奏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