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古代的銀子,我們或許都會以為是電視劇中的那銀光閃閃的模樣。
其實,事實并不是這樣的。
真實的古代銀子是黑不溜秋,還遍布了牙印,甚至是奇形怪狀。
那么,這些看似并不起眼的“丑銀子”的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呢?
貨幣的演變
提及我國古代貨幣的演變歷史,猶如一條橫貫千年的長長的鏈條,中間從未間斷。
這段演變史,不但是貨幣材質與造型的演變史,而且還是商品經濟的興衰發展史。
其中,銀子從“邊緣貨幣”到“貨幣主角”的逆襲,正是其中最精彩的情節。
最開始的時候,貨幣的樣式是貝殼。
在商周這一時期,流通的貨幣便是貝殼。
那時,黃河流域的百姓,經常使用貝殼交換糧食、布匹等等等,甚至會用貝殼計算軍功。
由此可見,那時的貝殼用途有很多。
另外,甲骨文里的“財”、“貴”,這些字都帶著“貝”字旁,足以體現貝殼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
后來,隨著貨幣的交易量不斷增大,天然貝殼難以滿足需求。
聰明的人們就開始用骨頭和石頭仿制貝殼,這便是最早的“人造貨幣”。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諸侯割據,一時間便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貨幣。
其中,齊國的貨幣形狀像削刀,趙國的貨幣就像耕田的農具。
這些貨幣雖然具有地方特色,但是給跨區域交易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比如,當秦國商人帶著本國的貨幣,到楚國購買絲綢的時候,往往需要找“錢鋪”進行換算。
這樣的行為,就會產生高額的手續費。
后來,秦始皇統一天下,將貨幣形制規定為“圓形方孔錢”。
這種外圓內方的銅錢,不但方便人們攜帶,而且蘊含著“天圓地方”的哲學觀,后續竟然沿用了兩千多年。
之后,漢代的五銖錢、唐代的開元通寶等等,雖然這些貨幣的名稱重量不同,但是都來源于秦半兩的形制。
后來,隨著商品經濟繁榮,銅錢的缺點逐漸顯現了出來。
由于鑄幣量過大,生產銅錢的成本大幅度增加。
于是,在北宋的時候,出現了一種紙幣,那就是“交子”。
交子是用桑皮紙印制,票面上有房屋、人物等圖案,還蓋著官印防偽。
后來,交子由于發行量太大,走向了衰亡。
在明朝時期,人們開始大量使用銀子進行交易。
萬歷年間,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將田賦、徭役等合并征收白銀,白銀成為財政基石。
普通百姓日常交易則用散碎銀子,達官貴人或許會使用銀錠。
到了清朝,白銀地位達到了頂峰。
乾隆時期,中國白銀存量相當驚人。
然而,鴉片戰爭后,列強掠走了大量白銀,使得曾經的輝煌局面成為了歷史。
中國古代貨幣的演變史,既是一部經濟史,也是一部技術與觀念的進化史。
牙印的背后
我們了解完貨幣的演變史,可以清楚地認識到,銀子在明清時期特別常見。
然而,當我們在博物館里面,看到那些黑不溜秋、布滿齒痕的銀子時,確實難以將它們與漂亮的“銀元寶”聯系起來。
但是,這些其貌不揚的銀子,正是古人經濟生活的真實寫照。
銀子中的每一道牙印,都藏著人們生存的智慧。
其中,我們需要知道,銀的“變黑體質”源自于它的化學特性。
作為活潑金屬,銀很容易與空氣中的硫化物反應,生成灰黑色的硫化銀。
因此,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平常交易使用就是具有黑斑的銀子。
我們可能會提出疑問,針對銀子的“黑變”問題,有什么解決方法嗎?
說實話,古人并沒有什么好辦法。
普通百姓更不講究,他們口袋里的散碎銀子,往往裹著汗漬和油漬。
日積月累,這些銀子上的黑斑越來越嚴重。
除此之外,牙印的出現,則是古代防偽的無奈之舉。
在沒有光譜檢測的時代,鑒別白銀的真假全靠個人經驗。
人們認為真銀質地軟,咬下去肯定會留下齒印,并且產生“嗡嗡”的聲音。
而那些假銀大多為鉛錫合金,質地堅硬,不像真銀子那樣“柔軟”。
這種原始方法雖不衛生,卻很實用。
據史料記載,清代一些店鋪的老板,每次收碎銀都要咬一口,一是驗真,二是通過齒痕深淺判斷含銀量。
他們認為含銀八成的銀子,咬下去痕跡較淺,而那些“九成銀”則會留下明顯的印記。
這些老板便帶著具有齒痕的碎銀,在錢莊進行兌換。
錢莊掌柜首先會用戥子稱重,再根據牙印和色澤折算成標準銀。因此,銀的“丑陋”恰是其流通的證明。
就像今天的舊紙幣會被揉皺,古代銀子越黑、牙印越多,越說明它“保真”。
從宮廷賞賜的銀元寶到市井流通的碎銀,古代銀子的“顏值”一直與實用掛鉤。
當我們嫌棄它黑黢牙印時,古人卻憑借這些“缺陷”完成了真偽甄別、成色判斷和價值計算。
這些被歲月磨去色澤的銀子,用最樸實的模樣,推動了古代經濟的發展。
銀子的購買力
這些并不好看的銀子,價值卻遠超其貌不揚的表象。
相信我們在古裝劇中,經常會看到俠客隨手甩出一錠銀子的場景。
但真實歷史中,一兩白銀究竟能買多少東西?
這個問題的答案,藏在古代米價與度量衡的換算之中,更折射出不同時代的經濟發展情況。
當時,江南地區一石大米(約合現代118.4斤)售價為六七百文。然而,一兩白銀正好可以兌換一貫銅錢(1000文)。
若以今日全國米價進行計算,一石米大約需556元。由此推算,宋代一兩白銀的購買力相當于現代926元。
到了明代,白銀的購買力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那時,張居正對貨幣進行改革,白銀正式成為主流貨幣。
萬歷年間,江南米價漲至每石1.5兩白銀,較宋代上漲一倍。
此時一兩白銀約37克,若按現代銀價每克 5 元計算,僅值185元,但實際購買力不能如此簡單換算。
后來,清代的白銀購買力呈現出了波動趨勢。
清朝時期,米價每石銀一兩五錢至二兩不等。
按此計算,一兩白銀大概可以購買六七十斤,相當于現代的350元左右。
那么,為啥不同朝代的白銀購買力竟然差距如此大?
原來,關鍵在于銀子的保存量與商品經濟發展。
宋代的銀子相對稀缺,主要用于貴族貯藏,等待升值。
民間流通以銅錢為主,因此白銀購買力極高。
在宋代,一兩白銀可兌換一貫銅錢(1000 文),而當時一名汴京挑夫每天大約能賺200文銅錢,足見銀子的“值錢程度”。
從宋代的“一兩銀抵一千文”到清代的“一兩銀買半石米”,這就是銀子購買力的變遷。
而其實,這種變遷本質上是一個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過程。
當我們用現代米價換算古代銀子的時候,看到的不僅是數字的變化,更是古代農業社會的生產力水平。
那些曾在古人手中使用的銀子,早已經成為歷史的印記,見證著華夏貨幣文化的發展。
結語
原來,古代銀子因為長期使用、驗偽咬痕,以及自身氧化變黑,模樣與電視劇中相差甚遠,但這些看似粗糙的銀子,實則承載著古人的生活智慧。
我們以后再在影視劇中看到光芒四射的銀元寶,可別再被“騙”了。我們需要接受銀子真實的模樣,因為這才是真正的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