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DG中國全球發行了大提琴家王健的最新專輯《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這是時隔20年,王健再度錄制這套“點亮他心燈”的巴赫作品,也是環球音樂大中華區成立德意志留聲機中國(DG中國)后推出的首張專輯。此前,該專輯的先行單曲《G大調第一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前奏曲》已于5月16日上線。
“巴赫讓我跳出局限反觀自己的靈魂”
王健自七八歲起與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結緣,十歲首次登臺演奏這部作品,二十多歲時,他領悟到這套作品的獨特性。作為音樂史上唯一由頂尖作曲家為無伴奏大提琴創作的杰作,王健認為,巴赫將法國舞曲的娛樂形式升華為精神性藝術,賦予器樂創作哲學高度。從某種意義來說,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見證了王健技藝與心靈的成長,也啟發了他對藝術本質的思考。
其實在首次錄制這套巴赫的組曲后,很長一段時間,王健并未動念要再度錄制,在他看來:“這是一套很偉大也很深奧的作品。無論是從體量還是技術難度來說,都不是在短時間內能夠有提升的。”直到去年,他對這部作品有了新的領悟:“我年輕時錄制巴赫,能感覺到他所要傳遞的情感和哲理,但我不一定能那么深刻地表達。20年來,我始終沒有放棄再往那個方向探索。”
“幾乎所有的大提琴家都會花一輩子來研究它、探索它。”王健說,“我現在錄制巴赫,也不是因為有了什么新的發現,只不過是把以前能感知而未能做到的用音樂表達得更好一些。”他直言,平時人們在生活中,通常都從自己的視角出發去看身邊的事,但音樂卻能在某個瞬間讓你向內望,“巴赫的這部作品能讓我跳出局限性來反觀自己,理解人生中的不同處境和情感。”
“音樂的使命是揭示人類共同的情感密碼”
王健演繹的《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專輯于去年9月在上音歌劇院完成錄制,由資深音樂制作人譚紀豪擔任執行制作人,格萊美獎得主萊納·美拉德操刀錄音制作與剪輯,并由享譽全球的柏林艾米爾錄音室擔綱錄音及母帶制作。此次錄音是王健繼2004年首次錄制該經典曲目后的再度全新詮釋,承載著藝術家的生命體悟,尤其是近二十年來的藝術沉淀。
重新錄制巴赫的這部作品,源于王健對自我表達的追求:“如果說第一次錄音是追求每個音符的精準與完美,那么這次我更希望抓住音樂的核心骨架,賦予其即興的生命力。”新版本中,他著重強化了作品的舞蹈性特質,節奏處理更富彈性,樂句凝練直率,展現出迥異于二十年前的“干練”風格。王健將這種轉變歸結于對藝術本質的深層思考:“音樂不是技術展覽,而是精神的共鳴。巴赫的作品像一面鏡子,既映照演奏者的審美,也毫不留情地暴露局限——這正是其偉大之處。”
當被問及對六首組曲的偏愛,王健毫不掩飾對慢樂章的鐘情:“《薩拉班德舞曲》于我而言是靈魂的棲所。巴赫在這些樂章中埋藏著人性的永恒命題——悲憫、升華、敬畏。”這種跨越文化的精神共鳴,恰是王健詮釋巴赫的核心:“音樂的最高使命不是強調東西方差異,而是揭示人類共同的情感密碼。”
“超越標簽’大同’聽見巴赫的心跳”
為呈現巴赫作品的極致嚴謹與深邃詩意,環球音樂DG中國集結國際頂尖制作陣容。錄音師萊納·美拉德以“讓樂器呼吸”的理念,在上音歌劇院捕捉大提琴的每一絲震顫;柏林艾米爾錄音室的母帶處理,則賦予錄音廳堂級的空間縱深感。在王健看來:“技術不是目的,而是為表達服務。每個音符必須精準落位,才能讓樂句如血脈般自然流動——這正是巴赫對演奏者的終極考驗。”
作為首位在德意志留聲機唱片錄制全套《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的中國大提琴家,王健始終以開放姿態面對文化身份的討論:“我的成長經歷必然影響審美,但藝術的終極追求是超越標簽的‘大同’。若聽眾能從我的琴聲中聽見巴赫的心跳,也能聽見自己內心最深的顫動,這便是最珍貴的回響。”
原標題:《點亮心燈照見靈魂,大提琴家王健時隔20年重新錄制《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
欄目編輯:江妍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朱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