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曾經真心相信,自己根本不配跑馬拉松。
為什么?因為我太普通了。體能一般,意志力差,熱情三分鐘,懶得出奇。
朋友圈有人曬PB(個人最佳) 微博上有人刷“sub3”(3小時內完賽) B站全是“科學訓練計劃”、“碳板鞋測評”、“能量膠橫評”……
我連5公里跑完都要歇半天的人,有什么資格談馬拉松?
可你猜怎么著?
我居然,真跑完了。
42.195公里,全程馬拉松,官方完賽,配速7分45,零棄賽,零拉爆。
從“我不配”,到“我完賽”,中間發生了什么? 別急,咱們慢慢講。
全馬,不是“厲害人”的專屬運動
來,我們先看看一個扎心的現實:
中國每年約有超900萬人次參加馬拉松及相關賽事。 但根據中國田協的數據:真正完成“全程馬拉松”的人數,占比不到5%。
而這些人中,大多數不是專業選手,也不是跑步博主, 他們只是——普通人,比你多堅持了一點點。
你不信?我給你幾個例子:
- 35歲的保險銷售,第一次全馬,跑了6小時20分;
- 42歲的寶媽,帶孩子之余練了5個月,完賽;
- 我,一個“學生時代800米就要命”的人,也完賽了。
所以請記住一句話:
馬拉松從來不是看你配不配跑,而是看你敢不敢開始。
從“我根本不配”開始,每一步都是挑戰
還記得第一次跑步的感受嗎?
- 跑了2公里,喘得像狗;
- 心率飆到180,臉紅脖子粗;
- 膝蓋酸、腳底痛、眼前發黑……
我真想當場坐下,給自己寫悔過書。
可我沒放棄。因為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
如果我連2公里都搞不定,憑什么說“我不配”?我只是沒練而已。
于是,我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先堅持1個月,每周跑3次。 不求快,不求遠,不求朋友圈點贊。
就這么一步一步,從2公里→3公里→5公里→10公里…… 我從一個“自我否定狂魔”,變成了“你等我,我今天要跑步的人”。
跑步不是為了別人看,是為了活得不討厭自己
說真的,我知道你們心里怎么想的:
“馬拉松聽起來好燃,但我堅持不下來。” “我不適合運動。” “我太忙了,沒時間。” “我太胖了,別人看我會笑吧?”
聽起來是不是都很合理?
但我告訴你:
這些借口的本質,其實只有一個——你不敢面對那個不完美的自己。
我們太容易活成別人的觀眾, 刷短視頻看別人跑完賽、翻小紅書看別人配速6、 甚至還會給人家點個贊說一句“太厲害了”。
可你自己呢? 你連打開運動App的勇氣都沒有。
我也一樣。我不是一開始就自律的,我是被羞恥感逼到不想再看自己廢下去了。
跑步,是我對自己唯一能做的“尊重”。
跑步帶來的“副作用”:你會開始贏回人生的掌控感
很多人覺得:跑步不過就是鍛煉身體嘛,值得這么大動干戈嗎?
我告訴你:真正的改變,不是身體,是思維模式。
- 你開始重視睡眠,不再熬夜;
- 你開始計劃生活,不再臨時抱佛腳;
- 你開始學會忍耐,克服情緒;
- 你開始不再輕易放棄,而是說:“我再試試。”
說得直接點:
你從一個“被生活按著打的人”,變成了“能打回來的人”。
你不再焦慮、不再浮躁、不再亂投醫, 你會說:“今天狀態不好,但我還是出門跑了。” ——就這句話,就足以讓你比90%的自己強。
“你跑了馬拉松,不累嗎?”
當然累啊。
- 累到最后10公里全靠意志支撐;
- 累到雙腿像灌了鉛,每一步都是撕裂感;
- 累到終點前200米,眼淚差點崩出來。
但那種累,是純凈的,是干凈的,是“我靠自己扛過來的”。
你不會記得具體配速,但你會記得:
那天你沒有放棄自己。
給所有“覺得自己不配跑馬拉松”的人3個建議:
1. 跑步,不要等“準備好了”再開始
你永遠不會準備好。你只需要穿上鞋,先出門。
2. 從微小目標開始:1公里也可以是勝利
設一個“每周跑3次”的計劃,比一開始就訂“半年內跑全馬”靠譜多了。
3. 別太在意別人跑多快,專注自己的節奏
跑步不是比賽,是修行。別人沖刺,你慢走,終點都一樣——你自己贏自己。
結語
我曾經說“我根本不配跑馬拉松”。
現在我知道:不是我不配,而是我差一次開跑的勇氣。
跑步不會讓你一夜變英雄,但會讓你重新相信自己。 它讓你明白——
你不是廢柴,不是懶鬼,不是永遠三分鐘熱度的人。 你只是,還沒開始。
今天,去跑吧。
從1公里開始,跑出你人生的第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