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一!零!”隨著一聲聲倒數,華東醫院骨科主任范永前將置換的髖臼假體“砸進”患者的股骨中,屏幕上數據提醒,髖臼假體與股骨間嚴絲合縫,傾斜角度正好在20°,“好,到位了!”
這是一臺髖關節置換手術。今年3月以來,范永前團隊運用全球領先的MAKO手術機器人開展機器人輔助髖膝關節置換手術。截至目前,已順利完成20余例關節置換手術,“毫米級”的精準醫療助力患者減輕術中疼痛,實現術后快速康復。
數據顯示,上海市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577.62萬人,占總人口的37.6%。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在衰弱與骨質疏松“雙重打擊”下,骨折風險愈發增加。
“醫院骨科全年手術量在2000多例,其中髖膝關節置換手術大約在250例到300例。”范永前告訴記者,他曾為104歲的髖關節股骨頸骨折患者成功實施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當人均壽命越來越長,很多老年人也希望能收獲更優質的銀發時光。”
髖部骨折是老年人跌倒的常見結局。日前,82歲的王老伯因突發腦梗跌倒,導致左側股骨頸骨折。接受內科治療病情穩定后,轉至華東醫院骨科擬行左側髖關節置換手術。
讓他頗為擔心的是,十多年前曾接受過右側髖關節置換,“術后會不會出現雙腿‘一長一短’的問題?”
范永前介紹,傳統的全髖置換手術非常依賴醫生個人的臨床經驗和技術,“以前我們常使用髖臼銼、股骨開髓器等工具重建髖關節,對真假臼的辨別、定位和假體大小的選擇主要依靠主刀醫生的經驗和手感。術中還存在假體安放位置欠佳、脫位、骨折等風險。”
在傳統觀念中,骨科手術無非就是敲敲打打,甚至有人將骨科醫生戲稱為屠夫。其實,骨科手術對術者的精細化要求非常高。在機器人等前沿技術的驅動下,人工智能機器人為醫生的精準操作和患者的術后恢復帶來了突破性的進步。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也正在從“人工經驗時代”走向“人工智能時代”。
范永前舉例,相較于傳統手術中醫生需要依賴經驗“目測”定位,MAKO機器人支持在術前對患者骨缺損進行模擬填充和固定規劃,通過三維建模技術,為患者生成專屬的數字化模型。
手術當天,在MAKO機器人的精準輔助下,范永前團隊順利為王老伯完成手術。在機器人輔助下,翻修假體的安裝和截骨誤差能控制在0.1毫米以內。術中實時軌跡引導,并通過骨盆的動態建模與姿勢模擬,可預測術后關節活動范圍和潛在風險。
“除髖關節外,團隊還將其應用于膝關節置換術中,未來還有望拓寬至肩關節。”范永前表示,臨床數據顯示,MAKO機器人輔助下的手術角度誤差平均值僅為0.6°,遠低于傳統手術的平均誤差值。假體植入位置和角度精度則達到了98%以上,而傳統手術的成功率僅為85%。
華東醫院院長保志軍介紹,華東醫院是上海第二家使用MAKO手術機器人進行關節置換手術的醫院。自MAKO機器人開機以來,依托電子隨訪系統,骨科已形成“術前規劃-術中導航-術后康復”的完整閉環。
“在機器人的輔助下,除了助力骨關節疾病實現更好的治療效果、更快的術后康復和更小的手術風險外,其更大的意義在于消弭術者間的能力差距,能夠幫助年輕醫生快速成長。”保志軍說。
在醫者看來,疾病面前,年齡只是數字,關鍵看身體條件和治療意愿。隨著醫者手中的武器越來越豐富,高齡患者髖膝關節置換不再是禁忌,人人都有權利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