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新一輪漲價潮來了。
日前,重慶發布軌道交通調價聽證會公告,擬終結持續近20年的“2元時代”。
公告表示,票款收入與運營成本差距日益加大,需完善票價機制。
無獨有偶,就在一個月前,昆明地鐵剛剛完成調價;而在此前,廣州地鐵取消單月滿15次六折優惠。
即使不漲價的,也在開源節流,有城市地鐵提前半小時收車,列車班次間隔也被拉長。
不只是地鐵,從高鐵到自來水、煤氣等公用事業,都已開啟漲價通道。
去年6月,武廣高鐵、滬杭客專、滬昆客專、杭甬客專等4條高鐵票價開漲,部分線路漲幅近20%。
過去幾年來,包括深圳、成都、福州在內,全國已有130多個市縣發布天然氣價格調整通知。
從高鐵到地鐵、水電煤氣等公用事業,漲價潮為何突然來了?
01
地鐵為何紛紛漲價?
許多城市都在拼命建地鐵,但地鐵本身并不是一個賺錢生意。
沒有財政補貼,9成以上地市難以自負盈虧。
當然,作為公用事業,地鐵定價不能簡單隨行就市,訴諸財政補貼并非沒有道理。
據圖數室統計,各大城市地鐵補貼總額超千億,最高的北京多達248.5億,鄭州、深圳、成都、寧波、蘇州、青島等也超過70億。
正準備調價的重慶、已經調價的昆明,2024年拿到的財政補貼分別為43.5億元、23億元。
所有財政都取之于民,既然補貼如此巨大,為何最后還要漲價?
原因在于,即使加上補貼,能做到持續盈利的地鐵公司也不多。
數據顯示,僅有12家地鐵歸母凈利潤超過了1億元,部分地區陷入虧損。
換言之,如果沒有財政補貼,僅靠票價收入和地鐵物業收益,幾乎所有城市都在虧損。
更大的問題是,在財政過緊日子的當下,加上房地產遭遇歷史轉折點,財政補貼沒那么容易了。
過去,房地產一路高歌,部分地鐵公司化身房企或綜合運營商,即使不靠補貼,也能賺得盆滿缽滿。
但如今,不僅地產資產大打折扣,地鐵與城市經營、賣地財政、物業開發之間的協同效應也將不復存在。
許多城市訴諸地鐵大擴張,意在借助地鐵經營新區,通過賣地而來的土地財政,反哺城市建設。
地鐵公司也是如此。地鐵不賺錢,但與地鐵相關的TOD物業開發和運營,卻是黃金時代最賺錢的生意之一。
如今,這一循環已被打破。
02
越來越多城市,支撐不起地鐵的龐大開支了。
任何基建都是要花錢的,建設的成本數以百億千億計,而運營維護成本同樣不菲。
沒有龐大的客流作為支撐,或強大的財力進行兜底,最終只會陷入債務無底洞。
退一步講,即使地鐵票價不斷上漲,如果客流強度依舊不足,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所謂客流強度,即單位公里每天的平均客流人次,既是地鐵擁擠、繁榮程度的標志,也是地鐵效益和可持續性的直觀指標。
根據交通部數據,在已開通城市軌道交通的50多個城市里,以0.7萬人次/公里日的運營標準來看,符合國家標準的不到1/3。
在所有城市中,只有9座城市客流強度超過1萬人次/公里日:深圳、長沙、廣州、上海、蘭州、哈爾濱、北京、西安、成都。
部分超大特大城市地鐵客流強度不到0.5,而一些中小城市有軌電車的客流強度甚至不到0.1,最低的只有0.01,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背后的原因或許很多,諸如線路單一,尚未串聯成網,難以發揮網絡效應;又如經營城市思維下,優先開發郊區,中心城區線網密度不足,客流量過低。
但更多城市,則是人口不足帶來的根本困局。
沒有足夠多的人口,尤其是龐大的城區人口作為支撐,就無法形成足夠大的客流強度,縱使地鐵價格翻倍也無濟于事。
正因為這一點,國家已開始全面收緊地鐵規劃,不僅GDP、財政、人口成為三大硬性指標,客流強度、債務率更成為核心考量因素。
過去幾年,沒有任何新三四線城市地鐵規劃獲批,就連一二線城市線路也大幅被“砍”,部分省會城市更因債務率而被拒之門外。
這是新的變局,地鐵大擴張時代一去不復返。
03
房價不漲,什么都要漲了。
客觀而言,無論水電煤氣還是地鐵、鐵路價格,我們與國際相比都不算高。
公用事業價格的高低,與人均收入水平有關,也與經濟發展模式和財政運轉機制有關。
高增長時代,內有財政收入擴張,外有賣地收入回補,公用事業借助補貼就能維持相對較低價格。
彼時,一年幾十億的公交地鐵補貼,相比數百億乃至上千億的賣地收入,可謂鳳毛麟角。
但這一邏輯在當下已不適用,地方政府開始過緊日子,債務壓力與日俱增,公用事業漲價是再簡單不過的選擇。
當然,在很多人看來,公用事業漲價還有一重考量,即帶動通脹預期回暖。
過去一兩年來,官方多次表態 “促進物價溫和回升,保持物價在合理水平”,政策思路也從之前的“管高價轉向管低價”。
水電煤氣公交地鐵等公用事業,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且都有一定壟斷效應,即使價格上漲,市民也沒有多少替代選擇。
因此,公用事業漲價具有較強的傳導效應,能帶動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PPI(工業價格指數)的雙雙上行。
據天風證券測算,水電燃氣價格上漲4%-8%,有望帶動CPI上漲0.2-0.4個百分點,更將帶動PPI同比上行0.5-1.0個百分點。
無論出于成本考慮,還是財政壓力計,抑或打破通縮循環,公用事業漲價潮,或將避無可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