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這座千年嶺南水鄉
東臨獅子洋,南濱珠江口
河網交織
得天獨厚的水域環境
孕育了深厚的龍舟文化
“龍”的脈息在番禺的河網始終奔涌不息
今天
一組珍貴的龍舟競渡老照片
“動” 了起來
跟隨AI鏡頭,一起來感受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河道上
賽龍奪錦的精彩畫面
點擊視頻!AI帶您穿越回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番禺龍舟賽場
1986年6月11日,廣州市第二屆希爾頓杯龍舟賽在番禺市橋河舉辦。(新華社記者 劉玉生 攝)
AI重現↓
這場比賽同時也是番禺第一屆蓮花杯(傳統龍舟)龍舟比賽。
畫面中,來自各鎮100條龍舟參加了比賽和游龍活動,25萬名觀眾觀看了比賽。現場急鼓似雷,歡聲如潮,龍舟競逐氣氛激烈。通過AI復原的動態場景,往昔盛景仿佛就在眼前。
當時番禺縣市橋隊榮登廣州市第二屆希爾頓杯龍舟賽冠軍寶座,新造南約鄉獲得番禺縣首屆蓮花杯龍舟賽冠軍。
1987年5月31日,番禺縣第一屆禺山杯、第二屆蓮花杯龍舟賽在市橋河舉行。
AI重現↓
畫面中,橈手們身著統一彩衣,隨著鼓點齊聲吶喊,船槳起落間浪花翻涌,龍舟似蛟龍競逐。不遠處的觀龍樓上嘉賓滿座,兩岸更是人頭攢動,觀者踮腳揚臂,孩童騎在父輩肩頭緊盯江面,此起彼伏的助威聲浪與龍舟競速的節奏同頻共振,好一個歡騰熱鬧的場面!
AI重現↓
市橋河上,鼓手赤膊站立于龍舟中央,古銅色的脊背在陽光下泛著油光,脖頸青筋隨著鼓點暴起。“咚!咚!咚!”鼓點聲震得河面水波震顫,體現出嶺南水鄉人民對龍舟運動的熱愛。
1989年6月,石碁鎮新橋村龍舟景。
AI重現↓
在番禺,從農歷五月初一開始
一連七日的“龍船景”
可謂是一幅獨具嶺南韻味的
民俗長卷
現番禺的“龍船景”有:五月初一石崗景,五月初二傍江景,五月初三新橋景,五月初四新造景,五月初五沙頭景,五月初六蓮湖景,五月初七北海景。
農歷五月初三的新橋景,則是相當精彩的一景。
昔人以 “息鼓偃旗扒白水,鳴鑼放炮出青云;不止萬人游兩岸,居然一鼓轉三灣” 的詩句,描寫了新橋龍船景的熱鬧景象。畫面中重現了20世紀80年代的新橋景,兩岸堤壩早已被人群擠得水泄不通,足見其萬人空巷的盛景。
1990年5月,番禺縣第五屆蓮花杯、第四屆禺山杯龍舟賽開鑼,圖為男女子組蓮花杯賽激烈競爭場面。
AI重現↓
畫面中,年輕的番禺姑娘身著統一隊服,利落的一頭短發隨著鼓手的鼓點上下甩動,她們整齊劃一地俯身入水、提槳破水,巾幗風采絲毫不輸男兒,將番禺女性的颯爽英姿展現得淋漓盡致。
過去,扒龍舟是男人的專利,婦女是做夢也不敢奢望的。這一傳統,在20世紀80年代的番禺大石沙溪村,被一群握槳試水的女性改寫。據《番禺報》刊載,1986年番禺大石沙溪開創先例,練就女子龍舟兩隊。番禺女子隊首次出師在廣東省豐收杯國際龍舟賽名列亞軍,獲得1987年全國屈原杯的參賽資格。
1999年,恰逢澳門回歸,番禺女子龍舟隊更是受國家體育總局的委托,代表中國隊赴澳參加“澳門回歸國際龍舟邀請賽”。女子龍舟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成績突出、屢獲殊榮,成為國內乃至國際龍舟比賽的佼佼者。女子龍舟隊的出現,正是社會對女性價值越來越多元的認知與越來越充分尊重的生動寫照。
從1986年開始,番禺舉辦第一屆蓮花杯龍舟賽開始,市橋景點便成為當地最隆重、最壯觀的景點之一。
AI重現↓
每年端午,數十艘裝飾鮮艷的傳統龍舟在市橋河上各顯風姿,那絢麗奪目、七彩紛呈的場景,讓市橋河面分外妖嬈。當年彩龍競艷的景象,既是延續已久的傳統民間活動,又是盛世升平、人民安居樂業的反映。
每年番禺舉辦的精彩龍舟賽事,自然是吸引了不少港澳同胞、客商及外國友人慕名而來。
AI重現↓
畫面中,外國朋友端起“長炮”,如專業獵手般全神貫注地守候在市橋河畔。他們額頭緊貼相機,指尖懸在快門鍵上方,守候獵取最精彩的瞬間。快門聲與歡呼聲在河面上空交匯,龍舟文化以最生動的姿態,跨越語言與國界,成為世界鏡頭里的東方傳奇。
龍舟健兒奪魁后自豪地展示獎杯,錦旗在歡呼聲中獵獵揮動(AI 依據當年照片復原場景)
龍舟文化由來已久
番禺龍舟文化源遠流長,龍舟競渡歷來是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傳統體育項目,早就見諸詩文。
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詳細描述了當年番禺附近龍舟競渡的盛況:“五月時,洪流滂濞,放于百里,鄉人為龍舟之會;觀者畫船云合,首尾相銜,士女如山,乘潮上下,日已暮而未散。”
清乾隆年間李調元在《南越筆記》中,也追述過廣州龍舟競渡盛況:“粵中五月采蓮競渡,至五日乃止。廣州競渡奪標較盛,有逾月者。……大洲龍船,高大如海舶,具魚龍百戲,積物力至三十年一出。出則諸鄉舟行以從,懸花球繡囊,香溢珠海。”(注:1974年,村民挖蔗坑時發現了埋藏在番禺鐘村鎮大洲村(今屬石壁街)旁的大洲龍船,經過廣州市文管考古組考證,這艘古船制造于清朝順治年間,是目前廣州已知最古老龍船之一,其龍舟之巨是番禺絕無僅有的。)
大洲龍船(來源:廣州南站地區管委會)
龍舟在番禺人心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數百年間
番禺一直有
扒龍船、吃龍船飯的習俗
此外,各村還流傳著眾多的龍舟習俗:如起龍、請龍、洗龍、采青、洗龍舟水、吃龍舟飯、藏龍等。每年端午,市橋水道沿線村落的南山古廟祭龍王的習俗,亙古不變;大龍街新橋村每逢農歷五月初五午時舉行的“散龍膥”活動,流傳至今;洛浦街上漖村龍舟制作基地,在珠三角久負盛名。
20世紀80年代,番禺龍舟走進光影鏡頭。電影《南拳王》的導演正是慕石樓龍舟之威名,把主要的龍舟競渡場景拍攝選在石樓,熱鬧而驚險的奪標爭斗場面,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20世紀90年代,廣州電視臺也在赤崗村拍攝了吃龍船飯的熱鬧情景《龍舟情》,番禺龍舟文化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龍舟文化串起鄉情、商情與世界情
番禺龍舟競渡更是連接外資外貿的重要橋梁。
自1986年開始,番禺在市橋開設新景點,舉行“蓮花杯”龍舟賽。不少港澳同胞、客商及外國友人前來觀賞龍舟。龍舟競渡成了聯絡鄉情,溝通信息的橋梁。據1987年《番禺報》刊載報道:去年(1986年)番禺龍舟競渡,引來了一批外資,一年來外商投資企業實際出口創匯318萬美元。當年,前來觀賽的外商數量更多,讓番禺的外向聯系和橫向聯系越發廣泛,為當地經濟注入強勁活力,經濟呈現出更加活躍興旺的發展態勢。
端午節番禺的龍舟景吸引了眾多外賓紛至沓來(據1989年《番禺報》)
槳聲未歇,精神永續!
AI讓泛黃的老照片重新煥發生機,我們從中窺見的不只是記憶中百舸競發的盛景,更能感受到番禺在歷史洪流中奮勇向前的奮進姿態。這種刻在番禺人骨子里的龍舟精神,在高質量發展的浪潮中,凝練成新時代的番禺精神——船頭是“智造創新”的領航旗幟,船尾是嶺南水鄉的文化浪花,全體“劃手”以鼓點為號、以實干為槳,在灣區競逐中永遠指向創新潮頭、發展上游!
這個端午,別再隔著屏幕
“云”看端午民俗啦
來番禺吧!
各村已備好最濃的嶺南風情——
來沾一身龍舟水的吉祥寓意
來嘗一頓龍舟飯的煙火氣
來體驗“萬人空巷看龍舟”的盛景
一同參與這場千年未歇的龍舟浪潮!
2025年番禺各村龍舟系列活動安排
解鎖地道嶺南端午↓↓↓↓
來源 |番禺融媒
策劃:陳海生 胡普甜
文字:番禺融媒記者杜麗華
AI視頻制作:周曄
海報設計:陳彥名
圖源《番禺日報》資料圖片、番禺融媒
編輯 | 賴 勝
校對丨胡普甜
審核 | 孫軼英
簽發丨李文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