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觀汽車
2025年,新能源車似乎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市場份額持續上升,新品牌不斷冒出,融資消息層出不窮。然而,在這場看似熱鬧非凡的繁榮背后,卻隱藏著整個行業最大的悖論——越賣越虧。
“賣一輛,虧一輛。”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道出了行業的尷尬現狀。他不反對價格競爭,也理解消費者喜歡便宜車的需求。但他的質疑尖銳且現實:“大家都在虧錢,這樣的市場結構能持續嗎?”
這并非危言聳聽。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和流通協會的數據,2024年全國乘用車整體新車平均降價幅度達8.3%,其中新能源車型降幅更甚。降價潮帶來的不是擴大利潤,而是整體行業利潤率的下降——2024年行業平均利潤率僅為4.3%,遠低于全國工業企業平均水平。
有業內人士私下交流表示“現在的游戲邏輯是,不拼命推量就沒有融資,不燒錢就拿不到估值。”這讓行業進入了一個危險循環:為了市占率而不斷壓價,壓價導致虧損,虧損導致融資依賴,而資本則倒逼企業進一步壓價。
魏建軍把這一切歸因于“資本裹挾下商業邏輯的扭曲”。“資本套現之后,留下的是一個個賠本賺吆喝的殼公司。
相較之下,國際成熟車企依然將“盈利”作為最高優先級。2024年,豐田汽車全球凈利潤為2376億元人民幣,僅其一家利潤就超過了中國前十家車企利潤總和。而長城汽車2024年的歸母凈利潤則同比增長80.73%,成為為數不多能穩定盈利的自主品牌。
問題在于,市場并不會對堅持原則的企業網開一面。對于像長城這樣不隨波逐流、不主打“價格戰”的企業而言,其市場份額受到現實壓力挑戰。
但魏建軍依舊堅持:“哪怕跌出前十,我們也要堅持走正確的路。”
他所倡導的“正確的路”,并不是以利潤為唯一目標,而是以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為底層邏輯。只有在盈利的基礎上,企業才能有足夠的研發投入、品牌建設和全球化擴張能力。
新能源車的全球化也正在顯現它的復雜性。魏建軍指出,電動車并非萬能,必須根據海外不同市場的能源結構與用戶習慣,選擇不同的技術路線。他提出,只有為全球市場提供多元化動力解決方案,中國車企才有真正的出海機會。
在如今“虧損換增長”的敘事邏輯里,這種聲音顯得格格不入,但也許正因為不入主流,它才值得反復聆聽。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