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吃席撞見喪事變樣,老規矩全沒了。過去哀樂一響全村人涌來,如今主家得挨家求人。年輕人中年人都在外打工,村里只剩老人守家。
抬棺材端盤子的活,七旬老人哪能吃得消?主家只能花大錢請專業隊,熱鬧全靠外人撐。
喪事越辦越像"人情秀",三四十桌酒席成標配。兒女各叫各的客,收的禮錢揣自己兜。喪葬費平攤到兄妹頭上,表面盡孝實則攀比。
更離譜的是唱跳隊上臺,喪事辦成喜樂會。八九十歲喜喪也不該這么鬧,老人走了不該被消費。代表早說過殯葬改革要靈活,別硬推火葬傷民心。
可現在亂埋亂葬占耕地,生態安葬獎勵又太少。
傳統里"入土為安"是執念,一刀切改葬難服眾。
丹棱縣的數據擺著,公益性公墓才覆蓋兩成地。
運遺體去火化成本高,農民算算賬更不愿改。有人說老習俗該隨時代變,可人情味咋就跟著丟了?過去互幫互助的屯子情,現在咋成了"隨禮就走"?
大操大辦浪費錢不說,攀比風氣帶壞了后輩。但也有人講,年輕人不回來,不請人根本辦不成事。守靈抬棺的老把式沒人學,傳統流程斷代也無奈。
殯葬改革不能只盯著土地,鄉親們的心病得解開。
獎勵政策得落實,公墓建設得跟上,不然難破局。現在的喪事,熱鬧是外人的,主家心里苦說不出。
老輩傳下來的鄉土情,難道真要敗給錢和面子?
這樣的變化,到底是進步還是丟了本?
您老家的喪事現在啥樣?是不是也變了味道?關注我們,一起嘮嘮農村那些變與不變的事。
本文僅反映現象,各地習俗不同,無意評判對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