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碰到這樣的事,朋友或親戚家里有喪事,你也得到了消息,但因為有事太忙,把這事給忘了。
結果過一兩天后,又突然想起這事,可喪事都辦完了,遇到這種情況,自己心里很過不去,不知如何才能彌補,又不觸犯當地的禁忌?
從民俗方面的角度來說,再去送喪禮錢肯定是不合適的,尤其是農村地區,非常忌諱這種事。
農村有俗語說:“壽不送煙,喪不后補”,這句話中的喪不后補,指的就是錯過了葬禮,辦完喪事后,不能再去補喪禮。
有一些農村(不是所有的地方),不僅白事“喪不后補”,紅事中也有不能補禮的禁忌。
比如,結婚是大喜事,送禮必須要趕在結婚的當天,到了次日就不能補禮了,民間認為,別人結婚,你去補禮,就是想讓別人“再婚”,很不吉利。
有一些地方過生日和做壽,也不能補禮,補叫“補生”,重新生日一次,按照民俗的說法,那可是下世的事了,暗含咒人死的意思,也很不吉利。
喪不后補禮,這種說法在農村就很普遍了,更加讓人忌諱,其中的民俗說法是,喪事辦完了,再去送喪禮,意思是辦完喪事的人家,還要辦喪事,這肯定被視為不吉利之舉。
在農村,辦完喪事后,與喪事相關的事情非常講究。
比如,在出殯的同時,安排了專門的人打掃衛生,將白對聯及“當大事”的白紙幅全部撕下來,家里要打掃得干干凈凈,并將其間產生的垃圾和掃出來的塵土,倒到外面去。所借的桌椅和廚房用具全部退還。
這對亡者來說,農村叫“掃地出門”,對家里來說,自亡者被送出門之后,就是一家人新生活的開始。如果還有人來送喪禮,當然是不合適的。
然而,對錯過喪事的人來說,沒有送喪禮,心里非常難受,尤其是關系比較好的朋友、曾經的同事、親戚等,讓人覺得自己是一個不人情的人。
那么,這種事情到底有沒有彌補的機會呢?
從送喪禮的角度來說,這種事情過去了,就永遠過去了,再也沒有補救的機會。如果硬要去補喪禮,人家不但不收,反而會很生氣。
但是,從民俗延續的角度來說,還是有彌補機會的。喪事辦完之后,并不意味所有的民俗事項都結束了,還有一些事項繼續向前延伸。
比如,古代習俗中就有守孝三年,現在農村并不嚴格遵守三年的守孝期了,但是,人們還是嚴格遵守“三朝”的規矩。如,三天內不能到別人家串門,借人家的東西必須在結束的當天還,否則三天內不能還別人的東西。
民間也就是因為有喪事中民俗方面的延續,可以借機采取彌補措施。
一、進財
在農村,喪事辦完后,農村還有一種習俗,那就是“進財”。所謂“進財”,就是親戚給亡故之人的子女送錢物。比如,舅舅給外甥“進財”,外嫁堂姐妹給堂兄弟進財,朋友給朋友進財等,讓辦喪完事的人家有一個好的兆頭。
不同地方,“財”可能不一樣,既有錢,也有物。錢是一樣的,就是封紅包,物可能有些不同,有的地方是大米,有的地方是面條、面粉等。
“進財”的時間,不同的地方,也有所不同。有的地方是在三天內為喪家“進財”,有的是以“七”為期,為喪家“進財”,這主要是針對至親而言的,其他親戚朋友,沒有嚴格的時間限制,但是,離辦完喪事的時間越近越好,進財的方式一般就是給一個紅包。
實際上,過去農村交通不便,信息不暢,親戚朋友家有喪事,也有得不到信的,或得到信后,喪事都辦完了,喪事肯定送不到。那時的人們就是采用這種方式來彌補。現在你遇到類似情況同樣可以采用這種方式。
不過,一鄉一俗,我們在采取彌補方式時, 一定要入鄉隨俗,入鄉問俗,還是要以當地習俗為準。
二、安慰
安慰逝者家屬,方式比較靈活,時間上也不受限制。在農村,人們的傳統做法,主要有兩種形式。
一是安慰逝者的配偶。一般在喪事辦完后一個月左右,親戚和朋友將逝者的配偶接到家里住一段時間,前提是配偶的身體健康,自己能走路。
也可以前往探望,通常在一個月左右,特意前往探望,如果親情比較濃,可以多次探望。既然是探望,肯定要帶些禮品。農村有“空手不上門”的說法。
二是安慰逝者的子女。喪事辦完一個月左右,如果兩位老人都不在了,可以去探望逝者的子女,以加深親戚之間的感情,朋友之間的友誼。
以上兩種形式,現在的農村,由于外出人員比較多,人們采用的一般是第一種方式,主要是很多老人一個人在家里,比較寂寞。至于第二種形式,很多逝者的子女,辦完喪事后就外出了,即便想去探望,他們也不在家。
如果錯過了辦喪事期間隨禮的時機,事后彌補,可以采用安慰的方式,以紅包的形式給,這樣就不會引起他人的忌諱,也可以說是名正言順。
總而言之,喪事過后,能不能送喪禮錢,要根據當地的習俗而定,要入鄉隨俗,尊重當地的習俗。一般來說,最好還是不送的好,可采取其他在民俗中沒有禁忌的方式來彌補,這樣既避免了引起親朋的不快,又可以讓人感受到來自親朋關心的溫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