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八佾》里講:"喪,與其易也,寧戚。"孔子說辦喪事與其講究排場,不如內心真有悲痛。
老輩人總說"紅白喜事,越熱鬧越體面",可現在好多家庭辦喪事卻靜悄悄的,連親戚都不通知。
是人情淡了嗎?不是,是有些現實苦衷,比哭聲更讓人無奈,這背后藏著的三個扎心真相。
一、不想大操大辦:厚養薄葬才是真孝順,折騰給活人看沒啥意義
"生前一碗粥,勝過死后三炷香",這話現在聽著格外刺耳。小區張叔父親去世后,沒辦酒席沒擺靈堂,只帶著家人去殯儀館送了最后一程。他說:"老爺子活著時我每周陪他吃飯,比死了請人吃流水席實在多了。"老話說"孝在心頭不在面",現在年輕人更信"活著多盡孝,死了不折騰"。
見過太多喪事辦成"面子工程":請樂隊吹喇叭、租豪車擺排場,孝子賢孫們忙著收禮金、陪笑臉,真正悲痛的沒幾個。同事阿林就直搖頭:"我奶去世時,表哥在靈前玩手機,轉頭就在朋友圈曬酒席菜色,這算哪門子孝順?"與其把錢花在形式上,不如生前多給父母洗次腳、陪他們逛次街,這才是老祖宗說的"孝在當下"。
二、不想麻煩別人:人到中年都挺難,何苦叫人千里迢迢來奔喪
"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可現在"遠親"可能在千里之外,"近鄰"可能十年不打照面。前陣子我舅媽去世,表弟沒通知外地親戚:"二舅七十多了,坐高鐵得轉三趟車,來了也是累著他。"老話說"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雖有點冷漠,卻道出現實: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誰不是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
鄰居王姨更通透:"我跟兄弟姐妹說好了,以后誰走了都別通知,各自忙各自的日子。"她這話乍聽無情,細想有理——現在年輕人加班到凌晨,中年人忙著帶孫子,老年人怕給子女添麻煩,一場喪事可能攪得三家不安。與其讓別人"放下手頭事來奔喪",不如 quietly 送親人最后一程,彼此都省心。
三、不想欠人情債:人情似紙張張薄,喪事收的禮金早晚要還
"人情往來,禮尚往來",可這"禮"有時候比山還重。前單位老周母親去世,他沒敢通知同事:"我要是收了人家份子錢,以后人家紅白喜事我得還,一來二去,成了負擔。"老話說"欠債好還,人情難還",現在隨份子少則五百,多則上千,一場喪事下來收的禮金,可能是好幾年的"人情債"。
我表姐更直接:"我爸去世時,我連閨蜜都沒說,免得她破費。"她這話戳中好多人的心——現在年輕人工資不高,結婚、生子、買房都是大額開支,能不麻煩人就不麻煩人。再說了,真正的感情不在禮金多少,而在心里有沒有。就像《莊子》里說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有些情分,放在心里比掛在嘴上更長久。
四、不便告訴別人:家庭矛盾藏暗處,喪事不想成"是非場"
除了上面三個原因,還有些家庭有難言之隱:父母離婚多年、兄弟姐妹不和、遺產沒分清楚……這些事平時藏著掖著,辦喪事時一通知親戚,全成了"公開的秘密"。樓下李叔就吃過這虧:他爸去世后,突然多年的后媽突然帶著私生子來爭遺產,好好的喪事辦成了法庭辯論會。
老話說"家丑不可外揚",現在好多人寧可靜悄悄辦喪事,也不想讓親戚看笑話。就像我堂哥說的:"我爺爺走得安詳,別讓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擾了他的清凈。"
喪事從簡,是無奈也是進步
孔子說"禮,與其奢也,寧儉",放到今天,恰是對"喪事從簡"的最好注解。時代變了,人情往來的方式也變了:以前車馬慢,喪事是全村人的大事;現在節奏快,安靜送別反而是對逝者的尊重。
愿我們都能明白:孝不在葬禮多風光,而在生前多陪伴;情不在禮金多厚重,而在心里多惦記。下次想念故人時,不用擺酒請客,找個安靜的地方,燒柱香、說說話,勝過萬千熱鬧場面。畢竟,真正的悲痛在心里,不在別人的眼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