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洞見父母(ID: fmczs100 ),作者:藍寧
進入青春期的兒子,能把我逼瘋!
把兒子手機拿走,12歲的兒子,就像瘋了一樣,踢腿、打胳膊、罵臟話。
正常的時候,他懂事講禮貌,人人見了都夸。
一玩手機,就六親不認,誰敢拿他的手機,他就要你命!
直到我親身經歷了幫兒子戒掉手機的過程,我終于明白了其中的緣由。
原來,兒子需要的從來不是手機,而是更重要的東西——
好端端的兒子,為什么變成這樣?
六年級暑假的一天,兒子小心問我:“媽,同學們都用手機討論作業,我也想加入。”
我心一軟:兒子從小內向,課間總縮在角落看書,或許有了手機,就能融入集體了吧?
可后來我才懂,他想要的哪是學習群?
班里男生聊最新皮膚攻略,他插不上話;
同學三五成群約著開黑,他只能假裝看風景。
那部手機,是他遞向同學的社交入場券。
青春期孩子,對同伴關系的渴望甚于以往。
融入集體、得到認可都是孩子的心理需求。
起初,兒子確實用來查題,直到某天我推開虛掩的門......
他正縮在窗簾后打游戲,屏幕藍光映著漲紅的臉,手指快劃出殘影。
見我進來,他慌得差點摔了手機:“媽,我就放松10分鐘!”
可最初的10分鐘,漸漸變成通宵鏖戰,試卷從90分跌到61分。
我以為他是學壞了,直到翻到他草稿本上的涂鴉:
一個小人被“作業山”壓得吐血......
我恍然大悟,兒子的抗挫力不斷被打擊,游戲是他唯一的解壓閥——
現實里寫不完的卷子、聽膩的嘮叨,在峽谷里全成了五殺后的歡呼。
沒收手機那晚,他像頭受傷的幼獸:“你們根本不懂!只有游戲里有人夸我厲害!”
第二天,他偷攢早餐錢買二手手機,躲進學校廁所打游戲。
我氣急敗壞去抓人,卻聽見隔間里傳來壓抑的嗚咽:“隊友都罵我菜,連你也要管......”
那一刻,我突然醒悟:
他攻擊的不是父母,而是那個在現實里處處受挫的自己。
把兒子拉回現實
我用了這3招
為了幫助兒子提升抗挫力,我決心親自帶他回歸現實。
第一步:鉆進他的世界,當個菜鳥隊友
我注冊了游戲賬號,頂著滑稽的ID求他帶飛。
他翻白眼:“媽,你這操作比人機還菜!”
但當我被野怪追得滿地圖逃命時,他沖過來救場。
他得意地教我:“這叫卡視野,跟解數學題一樣,要找規律。”
原來那些讓我深惡痛絕的“打打殺殺”,藏著他破解策略的成就感。
第二步:簽一份“不平等條約”
我們趴在餐桌上擬定《手機公約》,他討價還價:“周末團戰必須打滿2小時!”
執行首周,他凌晨偷摸開機,我掀被窩時沒吼,只晃了晃手機。
屏幕上是他的游戲戰績分析圖:“你看,熬夜后勝率暴跌27%。”
他愣住,嘟囔著關機:“行行行,你們理科生就會用數據碾壓人。”
第三步:把手機擠成“備胎”
翻他瀏覽記錄時,發現收藏夾里塞滿川藏線騎行攻略。
五一假期,我咬牙買了輛山地車:“敢不敢跟我騎回老家?賭你半路喊媽。”
柏油路上,他頂著烈日蹬車,T恤汗透成地圖。
但當他站在山頂俯視云海,卻關機塞進背包:“這種爽感,1080P畫質根本裝不下。”
如今他書架上,獎杯旁立著騎行里程牌:“環線-360KM”。
隨著里程增加,兒子的抗挫能力,在現實中不斷得到鍛煉。
手機仍在,但更多時候,它躺在客廳停機坪吃灰。
真正的王者,早去征服更遼闊的戰場了。
如今,兒子床頭貼著一張泛黃的便簽紙,是他自己寫的:
手機是工具,不是主人。
周末清晨,他常蹬著山地車沖出小區,背包里塞著水壺和地圖。
手機仍帶著,但只為記錄騎行軌跡。
我曾以為這場戰爭注定兩敗俱傷,直到親眼看見:
當他征服現實中的山丘時,虛擬世界的峽谷便成了孩童的沙堆。
朋友問我秘訣,我笑:
“與其說是馴服孩子,不如說我們在馴服多巴胺,提升孩子的抗挫力。”
那些被游戲劫走的注意力,終要還給他沸騰的真實人生:
騎行摔傷的膝蓋、辯論賽顫抖的嗓音、親手烘焙的焦黑蛋糕......
這些笨拙卻鮮活的體驗,正在重塑他的抗挫能力和大腦。
打敗沉迷的從來不是禁令,而是給他一個比屏幕更滾燙的世界。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