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 本報記者 趙 麗
□ 本報實習生 宋昕怡
“上學都快遲到了,還不起床,我讓你睡懶覺!”一名中年男子一邊拿著粗硬的棍子往床上鼓起的形狀連續猛擊,一邊咆哮著。鏡頭一轉,他的兒子一身校服出現在門口,面帶不屑地回懟:“我早就起床了,哪有像你這樣的爹,動不動就打人?!痹捯魟偮?,背景音響起夸張的罐頭笑聲。
《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在短視頻平臺上,不少博主將打罵孩子娛樂化做成“搞笑視頻”,部分視頻博主甚至以此為噱頭吸引流量,將打罵孩子編排成各式各樣的情景喜劇。
一條點贊量接近1000的視頻中,父親將孩子用麻袋裝著吊在樹上,之后不停地拿著木棍抽打孩子,然而畫面中配的字幕卻是“爺爺:快看孫子在蕩秋千呢”,使用的音效也是嘻嘻哈哈的搞笑風格。
當小孩橫穿馬路時未注意到身后的車輛,母親趕來抓住孩子之后,直接一腳將孩子踹飛在道路上。
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業時,孩子將筆往父親臉上扔,父親隨即起身將孩子拖離座位,說著要讓孩子“吃一頓皮帶炒肉”。
在視頻的評論區,有不少人對這種教育方式表示贊同,留言“孩子不打不行”“怎么看著有種莫名其妙的爽感”,還有網友“現身說法”,稱“我就是這么帶孩子的,孩子現在被我管教得很好”。
記者注意到,這類將打罵孩子娛樂化的視頻常以“育兒經驗分享”“熊孩子教育”“整治熊孩子”為標簽,配以歡快節奏的配樂、搞笑的字幕。
“孩子該不該打?肯定該打!你不狠一點,你不棒喝、下狠招,他不懂得你的厲害……綿綿細雨是愛,雷霆萬鈞更是愛!”視頻里,一自詡“教育專家”的男士大談特談“孩子不打不成材”的教育理念,評論區里是大量附和評論。
記者調查發現,在一些社交平臺上,還有部分自稱“教育工作者”“家庭教育高級指導老師”的博主就“孩子是必須要打的”這一觀點侃侃而談。將打罵孩子描繪成管教孩子的必要手段,并且對于小孩“誰來打、何時打、打多重”有著自成一體的理論體系:
比如有的博主建議家長“三年級以下的小孩必須打,到了四五六年級可以打,但是不能打的頻率太高,六年級升七年級那個暑假,必須好好打一頓,七年級上半學期必須打他一次”;有的鼓吹“與其長大讓別人去打,不如你現在自己先打,你現在打了他就長記性,他就不會欺師滅祖,他就不會給你祖宗丟臉”;更有甚者斷言,“你不打你的孩子,特別是在12歲之前,你絕對是害了他”。
記者注意到,一位在主頁簡介寫著“優秀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女博主在視頻里直言:“孩子就得打,作為父母有權利發飆,一直忍著能憋屈死,孩子不聽話就得打?!彼Z氣堅定,仿佛打罵孩子乃稀松平常的教育手段。
評論區觀點分成了兩派,有網友留言“我表姐都被打到跳樓了,怎么還有人在捧這些方法”?立刻有人回復反駁道:“同情你表姐,但這只是物極必反的特例而已,支持導師?!?/p>
受訪專家指出,需警惕將打罵孩子娛樂化的現象。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這些將打罵孩子娛樂化的視頻,即便以搞笑形式呈現,本質上也是對暴力行為的宣揚,容易模糊公眾對家庭暴力的認知邊界,使家長忽視法律底線。家長長期受此類視頻影響,很可能在實際教育中不自覺地模仿,從語言暴力升級為肢體暴力,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傷害,這種傷害不僅體現在身體上,更會在心理上留下難以磨滅的陰影,影響孩子的性格塑造與社交能力發展。
“這些諸如‘恐嚇式教育’的視頻通過吸引流量來實現自身獲利的目的,可能會讓一些家長誤以為‘發火’是正常、普遍的管理孩子的方法。”華東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未成年人學校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任海濤分析認為,比如家長輔導作業時對著鏡頭吼叫,觀眾看多了可能覺得“原來大家都會這么暴躁,那我生氣罵孩子也沒問題”。“這類視頻在潛移默化中,會讓家長越來越懶得找溫和的溝通方式,動不動就用暴力威脅來解決問題。”
“評論區中的不當發言也會起到類似的帶動作用。很多人看完視頻會留言說‘這種熊孩子就該打’‘我家的揍一頓就老實了’。這種留言刷屏時,也會讓人覺得打罵孩子是社會普遍接受的方式,有些原本猶豫的家長可能因此被帶偏?!比魏f,應落實平臺責任。對含有打罵孩子情節的視頻,無論是否標注娛樂化標簽,相關平臺都要進行嚴格審核。對于刻意將打罵孩子行為包裝成搞笑內容以獲取流量的視頻,堅決不予推薦并作下架處理。對于長期發布此類不良內容的賬號,實施階梯式處罰,從限流、禁言到永久封禁,提高違規成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