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商務部宣布對美國、日本、臺灣地區及歐盟的共聚聚甲醛征收反傾銷稅。
不到48小時,歐盟迅速做出反應,決心對中國展開“報復”。
歐盟的報復
歐盟的這次“報復”主要體現在跨境電商方面,他取消針對低于150歐元小包裹的免稅政策,并且還要對每件包裹征收“管理費”。
比如說,以前直接郵寄到消費者手中的小額包裹,現在每件征收2歐元;對于先行運抵歐盟境內臨時倉庫的包裹,每件加收0.5歐元。
要知道,一歐元相當于8元人民幣左右,也就是一件商品要比之前多出八塊錢。
歐盟的這種行為增加很多中國跨境電商企業在歐盟市場的運營成本,不管是薄利多銷的電商,還是中高端產品,面對這樣的政策利潤都會被壓縮,甚至會被其他國家的賣家搶走原來的市場份額。
歐盟說,這樣做是為了補償海關檢查包裹所產生的成本,里面產生的收入會用在歐盟的預算上。
但,即便說的再冠冕堂皇,也掩蓋不了對中國跨境電商行業打擊的事實。
歐盟為什么要打擊中國電商行業?
不僅僅是因為中國對歐盟征收的反傾銷稅,還有之前中國產品和歐盟產品爭奪市場,累計恩怨在一起集中爆發。
中國在新能源、化工等多個行業影響了歐盟相關產業的利益。
比如汽車行業,新能源汽車比亞迪、蔚來等中國車企有著高性價比,電動技術也很先進,所以賣車的銷量在歐洲市場節節攀升,嚴重影響了德國大眾、法國雷諾等老牌車企的生存;
光伏產業方面,中國占據全球80%以上的市場份額,從硅料生產到組件制造形成了產業鏈,非常有競爭力,這也打擊了歐盟的光伏企業;
中國和歐盟的產業目前來說是競爭關系,這一次中國加稅針對的化工領域共聚聚甲醛產品,是因為歐盟企業擠壓了中國本土企業的生存空間。
所以歐盟為了保護自身產業,也試圖通過關稅,遏制中國產品的涌入。
歐盟對中國的態度
歐盟是歐洲幾十個國家組成的,這些國家對中國態度有不同的親疏遠近,一直在在中美博弈的夾縫中尋求平衡。
一方面,因為美國對中國施壓,歐盟部分勢力為了迎合美國,在貿易問題上對中國很強硬。
另一方面,歐洲很多國家也不想失去中國龐大的市場和豐富的供應鏈資源,所以有時候對中國的態度很溫和。
另外,還有歐洲的一部分政客為了得到國內保守勢力的支持,會將貿易問題政治化,通過對中國的強硬,來贏得選民的好感,這也是影響中歐貿易關系的原因之一。
這幾種因素交織在一起,讓歐盟對中國政策很矛盾,也很反復無常。
歷史上的歐盟
回想起在幾十年前,中國的經濟還沒有騰飛,產業相對比較落后的時候,中國和歐洲的關系還是很溫和,很互補的。
中國向歐盟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如紡織品、玩具等,而歐盟則向中國輸出高端機械設備、汽車等技術密集型產品。
在這一階段,兩方的合作大于競爭。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時候,歐盟還是中國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那時候的貿易里面沒有沖突的產業和產品,所以是一段友好蜜月期。
現在,中國產業升級了,技術創新能力也提升了,中國和歐洲在產業上就不是互補,而是競爭了,歐盟對中國的政策也漸漸改變,從合作轉向防范。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2023年來到中國,在中國國內說著“中歐合作”,回國后卻立馬推動《反脅迫工具法案》,也就是把中國視為潛在的威脅。
此后,歐盟和美國一樣,對中國新能源產品發起反補貼調查,以中國車太便宜,威脅歐洲車企的理由對中國商品設置障礙,后來指責中國企業接受政府補貼,存在“不公平競爭”。
這些行為都表明歐盟在對華政策上越來越傾向于追隨美國,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
如今的貿易環保主義傷害著中國的電商行業,產業鏈上的中小賣家是首當其沖的,訂單量可能出現下滑,部分企業可能被迫調整市場策略,轉戰其他海外市場。
比如中國企業希音,之前是廣東的企業,現在總部搬到了新加坡,很難說之后有沒有企業重走希音走過的路。
而在歐盟內部,雖然短期內因為有保護政策讓行業有喘息之機,但從長期來看,缺乏競爭再加上生產效率的低下。
面對全球市場,歐盟的產品最終還是會失去競爭力,這種趨勢不是對外來行業打擊就能阻止的。
而歐洲的消費者,將會成為這次貿易沖突的直接受害者,畢竟歐盟增加的成本除了分攤在賣家身上,買家也要承擔一部分。
歐洲消費者習慣了中國物美價廉商品,當他們不得不選擇價格更高的替代品時候,他們會愿意嗎?
歐盟零售業和相關服務業在之后也會產生連鎖反應,經濟增長放緩,可以看見的是,歐洲普通人的生活質量會在之后進一步下降。
中國之后可能會做的策略
而中國之后也會對歐盟的舉措做出反應,最大的可能是進一步加強與東盟、中東、拉美等地區的貿易合作。
增加其他的貿易伙伴,可以降低對歐盟市場的依賴,分散中國的貿易風險。
之前的中國已經在這些地方布局,在中東地區,中國與沙特、阿聯酋等國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合作的正在不斷推進,拉美地區也有廣闊的市場,所以中國的產品出口還是有很多地方可以選擇的。
經濟上,中國反制歐盟也有手段,手握汽車、奢侈品、航空等行業,如果歐盟之后還是一意孤行的話,中國可對歐盟的葡萄酒、豪車、飛機等產品加征關稅,直擊經濟命脈。
外交上,也可以和親華國家的合作,如德國、匈牙利等,通過加強雙邊經貿往來,分化歐盟內部陣營,這也能讓歐盟重新審視對華貿易的政策。
未來中歐合作的可能
雖然現在的中歐貿易有些緊張,但雙方已經合作了很長時間,對彼此知根知底,之后合作的可能還是大概率存在。
從經濟互補性來看,歐盟在高端制造業、技術研發等領域還有很大的優勢,而中國有龐大的市場、完善的供應鏈和強大的消費潛力,雙方在數字經濟、科技創新等新興領域,還有很的合作空間。
中國需要歐盟,如果沒有歐盟市場的消費力,中國的商品將會有一大部分的滯留。
歐盟需要中國,畢竟歐盟現在的經濟也不是特別好,經濟復蘇需要找強大的國家合作。
所以,雙方共同利益增加后,未來的中歐還是有希望重新在貿易里合作發展。
但這需要理智溝通,平等協商,合理的解決分歧,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