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腦科學博士出身的王雪微入職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11位老師之一。
心理咨詢是王雪微的工作,但并非全部,她還要給本科生、研究生教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識課,要做日常大范圍的心理測評,完成團體輔導和社區網格員體系化培訓,也要忙自己的科研項目。
她有與我們平時想象中的心理咨詢師吻合的地方:溫柔、親和、細致、耐心,也有很多出乎意料之外的方面。
讀研讀到想退學
王雪微的學術生涯始終與“壓力研究”緊密相連。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陜西省優秀博士論文、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后期項目……很難想象,如今自信滿滿的她,也曾因研究瓶頸和同輩競爭壓力一度瀕臨放棄學業的邊緣。在碩士階段因為踏入陌生的研究領域而進度緩慢,要強的她為此自責和焦慮,甚至一度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可以勝任研究工作。“我中間有一陣很想放棄,覺得學的內容太難了,其他同學都太優秀了,就會有點兒不自信”。差點被壓力擊垮的她提出退學后,導師沒有憤怒、沒有不滿、沒有指責,預想中的“狂風暴雨”都沒有出現,“當時我的導師告訴我,自我苛責解決不了問題,我們得把困難拆解成可操作的步驟”,此后導師帶著她慢慢積累和尋找突破點,不但一步一步帶著她讀文獻、做匯報,也教會她遇事不著急,在系統中尋找解決之道。
正是因為有過這樣的經歷,王雪微對因科研、課業壓力來做咨詢的學生會特別能夠感同身受,這份“至暗之時的溫柔光亮”不但融進了她的“壓力研究”,如今也化作她心理咨詢工具箱里的特殊量尺,“我覺得自己就像他們的學姐,在他們這個茫然的關鍵時刻拉他們一把,或許他們就邁過來了,就都會好起來”。
“練瑜伽、看脫口秀,打游戲,擼貓擼狗,或者吃蛋糕、喝‘快樂水’,我會找一些事情來補充我的能量”,面對“壞情緒”,王雪微有很多自己的方法,也會把這些方法推薦給學生們,“走出去,打開自己,換個視角,跳出思維的窠臼,或許就會看到不一樣的天地”。
走出“新手村”
與碩博期間在實驗室研究腦科學、做腦電實驗不同,入職之后,王雪微面對的對象從數據變成了人。
“剛開始做心理咨詢的時候不太適應,很容易就被來訪者的情緒帶走了,沉浸在對方的那種情緒里”,從做實驗時的邏輯縝密、雷厲風行,到做咨詢時的情感認同、耐心傾聽,王雪微形容完全是“兩個腦子”“兩種狀態”。
慢下來不容易,如何對不同的受訪者提出最適合的療法也不那么容易。
“咨詢需要掌握一些理論基礎和技巧,但我剛開始做的時候理論這部分比較欠缺,可能只了解了一個流派的一個技巧,就把它用在很多同學身上”,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其他老師的幫助下,王雪微翻閱中心存放的建檔案例,逐漸將很多技巧爛熟于心,“慢慢的就開始以人為中心,使用什么技巧就因人而異自然而然流淌出來,這可能就是蓄力夠了,不是刻意的為了某個學生去學習某個療法、技術”。
從理論實驗進入咨詢實踐,王雪微最初特別鐘愛“認知行為療法”,這種幫助咨詢者重新構建認知結構的療法在王雪微看來是極具邏輯性和程序性的,非常符合她對科研的認知。
“最主要的就是不可控”,在做咨詢的過程中,王雪微逐漸發現了咨詢與做實驗最核心的不同,“在實驗室里需要控制變量,把一些無關變量進行很精準的控制,基本上就可以得到預期的結果。但做咨詢不是這樣的,我們無法有效控制咨詢者身邊的變量,可能環境的改變、別人的一句話都會引起情緒的變化,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咨詢的這個過程中盡全力”。
“人的一生都在進行廣義的學習,可以是學習知識,也可以是學習解決問題,抑或學習自我悅納與成長”,這位同時操作fNIRS(近紅外功能成像)設備和心理沙盤的斜杠“青椒”說,“當我將實驗室的壓力參數轉化為心理育人的坐標,學術就成為了理解成長的另一種語言”。在腦科學與心理教育的交叉點上,她正構建著獨特的壓力轉化模型:每個深陷困境的年輕人,都能在理性分析與情感支持的經緯網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突圍路徑。
有體驗才能做選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常因學習難度低等原因被大學生們戲稱為“水課”,王雪微教授的心理課卻“含水量”不足但“笑料”超標。自2021年站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講臺,她每年都會教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年均承擔9個班級的教學任務,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授課風格。
在講解壓力專題時,王雪微總愛從“壓力使人頭禿”的梗切入,坦陳自己因壓力導致斑禿時,像觀察實驗現象一樣每天看著此起彼伏的斑禿。她笑著回憶道,“當這些理工科孩子能在笑聲中理解杏仁核與海馬體的應激機制,那片被我反復觀察和提及的斑禿就從科研壓力變成了教學動力”。
這種寓教于樂的課堂背后,是王雪微倡導的“三維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理念:建立多元價值坐標系、構筑多維人生支撐點、實現動態平衡的自我認同。在她構建的認知體系中,壓力管理不僅是心理調適的技術課,更是思維方式的升級課:要讓代碼與人文對話、算法與情感共振,這才是完整的心智操作系統。
“人生腳本的編寫總會有bug,關鍵要學會打補丁”,談及心理健康教育本質時,王雪微用了一個很有西電學科特色的比喻。 在她看來,大學如同開放的源代碼庫,各類社團、講座、實踐活動都是可供調用的 函數包 ,“真正的成長不是規避錯誤,而是通過充分試錯積累調試經驗。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但體驗會告訴你最適合的選項”。
為了給學生“充分體驗”營造安全健康的成長環境,自1987年始,學校逐步編織起覆蓋學校各個部門、心理中心、教師團隊、學生骨干以及所有助人者的“心理防護網”,建立了一個由健康教育、動態監測、專業咨詢和危機干預構成的四位一體心理健康支持系統,線上線下相結合,為南北校區學生提供全時段咨詢服務。 “我也參與對心理網格員的培訓工作,確保學生身心安全健康”,王雪微介紹道,學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起步早、網絡全、支撐強。學校逐步建立起了從學生骨干、輔導員到學院、學校的快速反應機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到校醫院、專業精神衛生機構的醫校聯系就醫通道。
王雪微正主持教育部課題《堅毅影響創造力的認知神經機制》——項目還有個詩意的副題《從沙礫孕育珍珠》。 “Grit既是痛苦的沙礫,也是成就璀璨的核心代碼”,在她看來,每個自我完善的靈魂,都像正在分泌珍珠質的貝類,而學工團隊要做的,就是營造安全的“海底生態”,溫柔守護每朵青春之花, “很幸運,我是這個心靈護航編隊中的一員,育人如同育珠,希望我的守衛,不但能抵擋風浪侵襲,更能激發內在生命力” 。
當年那個躲在洗手間哭泣的科研女孩,如今總在咨詢結束時點亮希望的隱喻:“你看,沙礫開始發光了。”從神經科學實驗室到心理咨詢室,從危機干預到人格培育,這條守護之路印證著她的信念: “我們并非生來就是‘完美芯片’,每段青春代碼都有容錯空間。”
記者 / 王 格
排版 / 盧昱陽
編輯 / 王冠玉
責編 / 王 格
出品 / 黨委宣傳部〔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