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西安成為繼南京、福州、成都、長株潭之后第五個國家級都市圈,也是西北地區首個獲批的都市圈。規劃范圍覆蓋西安、咸陽、渭南、銅川及楊凌示范區"4市1區"共26個縣級行政區,總面積2.06萬平方公里,核心區占比9.3%,肩負西北地區城市群轉型,"率先同城化,帶動全域一體化"使命。
三年后的今天,當“三年行動計劃”臨近收官,其最顯著的突破在于:7個重點功能組團中至少4個跨區域組團(高陵-涇河新城-三原、空港新城-咸陽經開區、乾縣-禮泉、富平-閻良)從“散裝”走向“集裝”,標志著行政區劃壁壘的松動與協同機制的重構。
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范圍示意圖
1、
破壁:四大組團的“集裝”路徑
?高陵-涇河新城-三原:自發結對的“規劃先行”樣本
2024年底,該組團率先通過協同發展規劃評審,成為西安都市圈首個多主體自發編制的跨區域規劃。其核心是以汽車制造、光伏新能源為紐帶,推動西安經開區、西咸新區涇河新城與三原高新區產業一體化布局,目標打造千億級先進制造集群。
?空港新城-咸陽經開區:臨空經濟的“實質化突破”
依托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兩地構建“航空樞紐+臨空制造+高端服務”全產業鏈。2024年省級行動方案明確支持其融合,今年6月簽署科技創新協議后,航空物流、保稅加工等產業進入實體運作階段,成為西咸一體化核心抓手。
?乾縣-禮泉:機制創新驅動的“小城聯動”
通過第七次聯席會推動專班組建,重點承接西安、咸陽的食品加工、文旅產業轉移。其特殊性在于弱化開發區依賴,依靠行政協同機制探索縣域經濟融合路徑。
?富平-閻良:頂層設計的“改革試驗田”
作為唯一跨西安、渭南的組團,承擔土地統一規劃、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等機制試點,為其他組團提供“可復制經驗”。富閻產業合作園區已吸引航空制造、新能源企業集聚,打造“西安研發-渭北制造”鏈條。
西安都市圈發展空間格局:“一核、兩軸、多組團”
2、
引擎:西咸一體化的深度賦能
西安都市圈能級躍升的關鍵,在于西咸一體化的縱深推進:
產業協同:咸陽承接西安非核心功能疏解,隆基綠能、法士特等企業布局咸陽高新區,形成“西安創新大腦+咸陽轉化中心”格局。2024年省發改委要求西安制定產業轉移“兩張清單”,加速資源再配置。
交通同城:地鐵1號線三期通車使雙城通勤時間縮短30%;咸陽渭河高新大橋將灃西新城與咸陽高新區距離從12公里壓縮至2公里,推動秦創原與產業區“零距離對接”。
政務互通:380項政務服務“跨域通辦”、公積金互認互貸、公交同折扣等“小切口”改革,破解民生堵點。
西咸新區更將工作重心從“基建聯通”轉向“科技產業賦能”,目標2026年建成一體化核心承載區,成為資源整合樞紐。
西安都市圈軌道交通體系規劃圖
3、
挑戰:不均衡的“集裝”地圖與未竟之路
盡管取得突破,三大矛盾依然突出:
①進度分化:耀州(銅川)、楊凌-武功-周至、臨渭-華州(渭南)三個組團進展滯后,跨市協調成本高,需富閻經驗推廣。
②交通短板:雖然都市圈環線乾縣-富平段啟動招標,但軌道交通仍集中于西咸板塊,銅川、渭南北部聯通不足,“1小時通勤圈”尚未全域覆蓋。
③利益博弈:跨市組團的GDP核算、稅收分成機制缺位,如湖南學者李瑢所言:“都市圈同城化,重在協同,難在協調”。
4、
未來:強“圈”必先強“組團”
清華大學研究將西安都市圈劃為“發展型”,其能級躍升需三大支撐:
交通網絡:加速推進地鐵11號線、12號線西延,打通渭北東西動脈;2025年建成都市圈環線周至-乾縣段,強化邊緣組團連接。
省級統籌: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五年計劃》,建立“省級統籌+西安牽頭+周邊協同”機制,推動規劃、政策、項目三統一。
產業分工:七大組團需差異化定位——空港組團聚焦臨空經濟,楊凌組團打造種業創新基地,富閻組團發展航空制造,避免同質競爭。
關中平原上,一條新的經濟邏輯正在浮現。當西咸一體化從“橋通路連”邁向“科創共生”,當“散裝”的縣域經濟被重新編碼為功能互補的“集裝模塊”,西安都市圈正以“核心區-功能組團”的雙輪驅動,書寫西北城市群進化的新范式。
? 版權聲明Copyright statement
關注長安范兒,專注西安解讀陜西,讀懂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