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2025年,特朗普高調結束中東之行,帶著數千億美元協議回國,自信滿滿宣稱改變中東國家靠攏中國的局面。他在接受福克斯新聞采訪時,語氣堅定,反復強調與中東國家關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緊密”,還稱這些國家曾被中國極力拉攏,但如今不會朝中國靠攏了。
他甚至透露,自己一直希望能訪華,強調中美關系“至關重要”,這種主動示好的姿態引發各方關注。然而,現實卻給了他一記“閉門羹”,中國商務部在特朗普結束中東之行后迅速行動,宣布自2025年5月19日起,對原產于美國、歐盟、中國臺灣地區和日本的進口共聚聚甲醛征收反傾銷稅,其中美國進口產品面臨的稅率最高,達74.9%,歐洲產品也被加征34.5%的稅率。
特朗普(資料圖)
中國這一舉措并非臨時起意,如今是調查結束后的正式處理決定。但選擇在特朗普結束中東行后宣布,時機耐人尋味,仿佛是對特朗普表態的一種回應。
特朗普雖主動釋放訪華意愿,可在實際行動上,一些行為卻與此相悖。美國中期選舉臨近,債務問題也迫在眉睫。在此壓力下,特朗普的諸多表態可能只是權宜之計,目的不過是制造“我能處理好中國問題”的假象。中國深知,中美關系要穩定發展,靠的不是口頭承諾,而是實實在在的原則與底線。此次對共聚聚甲醛征收反傾銷稅,背后有多重考量。從產業角度看,共聚聚甲醛是精密制造、電子通訊、汽車工業中的關鍵高性能工程塑料,廣泛用于電子接插件、燃油系統部件、精密齒輪等領域。
中國此前在該材料上依賴進口,尤其高端領域大多從歐美、日本等國采購。近幾年,中國加快推進國產替代進程,此次加稅既是對美國等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的反制,也為國內企業騰出市場空間,助其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和產業鏈控制力,標志著中國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角色正從“被動嵌入者”轉變為“主動構建者”,甚至在部分關鍵產業鏈成為“主導者”。
特朗普(資料圖)
中美關系的走向,受多種因素影響。特朗普一直試圖在國際上構建其所謂的小圈子,與中國的博弈從未停止。他不僅試圖拉攏中東國家遠離中國,在貿易政策上也有諸多動作。芬太尼問題引發的關稅仍未撤銷,還揚言推動“美國產業鏈回流”,甚至想讓盟友一起“去中國化”。
他在中東之行時,核心目標之一就是把中東國家納入其勢力范圍,與中國在關鍵地區展開博弈。中國此時發布“加稅通知”,就是向全球表明態度,不會被任何國家的外交表演左右。若想與中國發展關系,就得拿出誠意,做到對等交流,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過去那種以為中國會因對方幾句好話就敞開大門的想法已行不通。
從國際局勢看,國際關系復雜多變,各國都在為自己的利益謀劃。中國作為全球重要經濟體,在國際事務中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中美關系作為國際關系的關鍵一環,對全球穩定與發展影響深遠。
在當前全球形勢下,各國之間相互依存度不斷提高。國際合作是解決全球性問題的必然選擇。中美兩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合作潛力巨大。但合作的前提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特朗普如果真心想推動中美關系重回正軌,就應摒棄對抗思維,以務實的態度處理兩國關系。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始終秉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中國在與各國交往中,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
特朗普(資料圖)
中美關系未來的走向充滿不確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不會犧牲自身利益來換取所謂的合作關系。特朗普若想在外交上有所建樹,就應從長遠角度考慮,尊重國際規則和中國的核心利益,以建設性的方式推動中美關系健康發展。否則,他的一系列外交努力可能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不僅無法實現預期目標,還會損害美國的國際形象和利益。國際社會也在密切關注著中美關系的走向,期待兩國能夠摒棄前嫌,攜手為全球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