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平平無奇的政府大院
因為平平無奇
紅了
近日,浙江象山縣政府大院樸素的門頭,引發了網友熱議。作為全國百強縣的象山縣,政府的大門卻簡陋狹小,在街邊高樓林立的現代景象映襯下,甚至有點“寒磣”。當地工作人員說,門面雖舊,但房屋一直能用,也沒有漏水等問題,可以滿足正常的辦公標準。
類似的政府大院,不止一個。河南盧氏縣的縣委大院還保留著上世紀50年代的典型風格,200多名干部職工,包括縣委常委等班子領導,都在紅磚矮房里辦公。
在中央剛發布了近萬字的修訂《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 后,回頭看這樣的縣委大院,更具意義。《條例》里明確對辦公用房做出要求,提出“黨政機關辦公用房建設項目應當按照樸素、實用、安全、節能原則,嚴禁超標準建設和豪華裝修”。樸素的機關門頭,恰恰是把資金花在刀刃、校正政績觀、帶頭過緊日子的一個具象化顯現。
前些年,有些地方大興基建,連帶著政府大樓也升級得氣派無比。問題是,群眾來辦事,光鮮亮麗的政府大樓并沒有幫上實際的忙。不是說政府機關不能花錢、不能造樓,但如果當地人民的生活沒有明顯改善,政府機關大樓建得再好,又有什么意義?
據報道,象山的縣政府大院隔壁,就是當地的最美校園。2024年,為改善民生,象山花了106.4億元,同比增長21.1%,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7.5%。
錢到底花到什么地方、政府服務是否到位,老百姓真真切切能看得見、能感受得到。這段時間以來,各地政府大院或是開放給居民用餐、停車、健身、曬糧,或是在減少群眾辦事難度上著力。對這類政府大院的新聞,公眾不僅關注而且頻頻予以好評,以致一段時間里開放政府大院的新聞,多得熱搜都上不過來。
對樸素政府大院、對政府開放空間的夸贊,反映的是公眾非常樸素的期待:希望政府多把人民放心里,多辦實事,少吹虛事。花在“面子”上的錢少一點,落在“里子”的事就能多一點。
舊時的縣衙,堂前的兩個石獅子、高高的官府門檻、威嚴的匾額,傳遞的是與尋常百姓家的區隔。而今越來越多的政府大院主動親民、便民、利民,無疑進一步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與精神。
對于各地的領導干部而言,每天可見的大門,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作為一個警醒,提醒自身牢記作風建設,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真正把事辦進人民群眾的心里。老百姓的口碑有了,政府的“門面”,自然也是有了。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降的是政府大院的門檻,服務的是群眾實在的便利,指向的則是更親民、更落地、更重實效的政績觀。這樣樸素的取舍,并不難懂,也并不難實踐。樂見越來越多的政府大院,變成百姓心里靠得住、愿意靠的公共服務空間。
本文來源:上觀新聞
部分內容來自社交平臺
作者:林子璐
微信編輯:Rong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下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