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癌協會傳統醫學專業委員會的常務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腫瘤醫師分會成員,以及武漢國粹中醫院腫瘤科特聘專家謝政利,在中醫治療腫瘤領域有著近40年的豐富經驗。他提出,中醫治療腫瘤應遵循“三個辨治”原則,以防止患者因無法承受手術和放化療而造成元氣耗損,最終導致人瘤俱亡。
謝政利畢業于湖南中醫藥大學,早年廣泛求教名師,在潛移默化中繼承了他們的學術思想與寶貴經驗。他長期鉆研經典文獻,深入分析病情,總結臨床實踐,博采眾長,形成了注重療效、胸有成竹的診療風格。在臨床上,他達到了“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境界,在中醫腫瘤及各類結節疾病的治療上,憑借精準辨證和顯著療效贏得了患者的信賴。
謝政利對腫瘤的病因病機有獨到見解,在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認為中醫治療癌癥應以辨病為先,遵循先辨病、后辨癥、再辨癥的流程。他指出,有人誤以為中醫只辨證不辨病,其實自古以來中醫治病既辨證也辨病。早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關于疾病部位的描述,如“疾首”、“疾目”等,其他中醫典籍中也有“癭瘤”、“骨疽”等記載。
“中醫認識腫瘤依靠的是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以及司外揣內的方法。”謝政利表示,“這種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模糊性,因此現代中醫腫瘤的辨病,應當結合當代醫學科技,如影像學檢查、細胞病理學等。中醫腫瘤辨病論治是在明確病位和病名的基礎上,使用中藥進行針對性治療,比如診斷為肝癌,則選用對肝癌有效的中藥進行治療。這種辨病論治提高了中醫臨床應用的準確性,有助于避免誤診誤治。”
那么什么是辨證?謝政利解釋說,辨證是通過四診和八綱對病情進行分析,辨別寒熱(病性)、虛實(病機)、表里臟腑(病位)以及機體正邪之間的關系,從而確定治療方案。雖然中醫腫瘤應以辨病為先,但在實際治療中仍要以辨證為主。因為辨證是中醫的核心特色,也是優勢所在。辨證施治就是通過扶正培本藥物進行整體調理,糾正陰陽氣血失衡,改善腫瘤生長環境,增強免疫功能和患者康復能力,從而實現正足邪去的目標。
謝政利特別強調,中醫認為正虛則癌生,癌癥患者大多以元氣大虧為根本,根源在于正氣不足。辨證施治應重視補虛培本,使患者正氣恢復,免疫功能提升,從而遏制腫瘤轉移復發。如果忽視正氣虧虛而強行攻癌,容易導致正氣潰散,出現人瘤兩亡的后果。
謝政利堅持癌癥治療既要辨證也要辨病,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若只重視辨證,可能延誤病情,加速腫瘤發展;而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實現治療目標。
所謂辨癥,指的是針對腫瘤引發的并發癥進行治療。例如,中晚期癌癥患者可能出現呼吸道或胃腸道癥狀,如咳嗽、惡心、嘔吐、出血、腹水、疼痛、黃疸等,這些屬于急癥,必須及時處理,否則可能導致生命危險。此時應在方藥中加入相應中藥,如出現咳嗽癥狀,就加入止咳藥;出現惡心、嘔吐、咳血、便血等癥狀,也要加入相應的草藥;食欲不振的,則加入健脾益胃的中藥。這種對癥用藥的方式,即為中醫所說的辨癥施治。
【大夫檔案】
武漢國粹中醫院名譽院長
“扶正祛邪·抗癌消瘤體系”主要推動者之一
中國醫師協會腫瘤醫師分會會員
中國抗癌協會傳統醫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中醫藥促進會中醫藥傳承發展工作委員會委員
專家簡介:
畢業于湖南中醫藥大學,從事中醫腫瘤臨床工作近40年。多年來深耕中醫領域,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倡導規范化、個體化、精確化的腫瘤治療理念。在臨床中,根據癌癥的發生、發展規律及患者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調理和控制,以達到陰陽平衡、臟腑調和、氣血通暢,從而實現抗癌目標。
擅長項目:
運用消痰、化瘀、解毒等方法治療各種良性與惡性腫瘤,尤其在肺癌、乳腺癌、胃癌、直腸癌、肝癌、胰腺癌、惡性胸腹腔積液及甲狀腺癌、子宮肌瘤、惡性淋巴瘤、鼻咽癌、前列腺癌、食道癌、結腸癌、宮頸癌、卵巢癌、賁門癌、壺腹部腫瘤、腎腫瘤等方面效果顯著。同時,對于腫瘤術前控制、術后體質調理、增強免疫力、減輕放化療及靶向藥物副作用(如惡心嘔吐、胃腸道反應、白細胞下降、血小板減少、手足綜合征等),以及延緩靶向藥耐藥方面,均有獨特治療方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