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打越富還是越打越窮?”“燒掉2000億美元,俄羅斯究竟圖什么?”
俄烏戰爭打了2年多,俄羅斯的“戰爭賬本”早已被翻開。有人算經濟賬,說它“虧到肉疼”;有人算戰略賬,稱其“賺了未來”。這場沖突對俄羅斯究竟是賠是賺?
從明面數字看,俄羅斯的經濟損失堪稱觸目驚心。西方凍結的3000億美元外匯資產,相當于其2022年GDP的10%以上,直接抽干了俄羅斯的“錢袋子”。
更扎心的是戰爭開支——新增軍費、武器采購、陣亡撫恤金等累計超2000億美元,減掉通脹率,實際經濟增長率僅4.8%左右,甚至被凍結資產抵消后可能負增長。
更糟糕的是,軍工產業瘋狂擴張擠占民用經濟資源,2024年軍工產值占比飆至10%,民用制造業卻萎縮12%,經濟結構嚴重失衡。
戰前,俄羅斯的“歐洲情結”深入骨髓——北溪管道、俄歐一體化構想,都是為了融入西方。然而戰爭徹底撕裂了俄歐關系:北溪管道被炸毀,歐洲能源“去俄化”,俄羅斯苦心經營二十年的戰略宣告破產。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俄羅斯加速“向東看”。中俄貿易額突破2400億美元,中國成為俄能源和軍工產品最大買家;中亞國家在安全上更加依賴莫斯科,哈薩克斯坦甚至允許俄駐軍。這種轉向讓俄羅斯從“歐洲邊緣人”變成“東方樞紐”,但也徹底失去了歐洲市場。
戰場上,俄羅斯的得失堪稱“冰火兩重天”。初期閃電戰失利后,俄軍陷入持久消耗,損失超20萬兵力、2000輛坦克,甚至被迫從朝鮮進口彈藥,暴露出常規軍力現代化的短板。
但軍工體系卻展現出獨特韌性——T-90M坦克造價僅為西方同類產品的1/5,炮彈成本低至1/4,靠“高性價比”維持了戰場火力。
最讓北約忌憚的仍是核威懾。5000枚核彈頭與“三位一體”打擊能力,牢牢遏制了北約直接介入的野心。
俄羅斯最大的“隱形收益”,在于撕開了美國霸權的偽裝。北約軍工產能跟不上烏克蘭戰場的消耗,甚至被迫從韓國調撥炮彈;美元霸權因俄羅斯能源轉向人民幣結算而松動;中東、非洲國家趁機擺脫美國控制,全球南方掀起“去美元化”浪潮。
對俄羅斯而言,美國領導力的衰落意味著“冷戰失敗者”的枷鎖被打破。若未來國際秩序重構,俄羅斯或能擺脫制裁困局,甚至在中東、非洲擴大影響力。但這種“戰略紅利”仍是空中樓閣——美國軍事實力和聯盟體系依然碾壓俄羅斯。
短期看,俄羅斯在經濟和國際影響力上“賠”大于“賺”;但長遠觀之,這場沖突可能成為其擺脫冷戰遺產、重構地緣身份的轉折點。
若俄羅斯能依托歐亞合作穩住能源基本盤,并在多極化浪潮中找準定位,或可化“失”為“得”。但若戰爭持續,經濟結構扭曲、人口流失和技術斷層將引發系統性崩潰——蘇聯在阿富汗的十年泥潭,正是前車之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