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網報道,美聯社援引白宮消息人士稱,前總統拜登確診晚期前列腺癌并伴隨骨轉移。同日,現任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發表激烈言論,罕見為政治宿敵“開脫”,卻將矛頭指向其幕僚團隊:“他們竊取總統職位,這是最高等級的叛國!”
當拜登醫療團隊公布“格里森評分9分”的病理結論時,泌尿腫瘤專家布拉姆巴特直言:“這意味著癌細胞侵襲性處于最高風險區間。”醫學界普遍認為,癌癥擴散至骨骼通常需要數年病程,前新冠疫情顧問伊曼紐爾更質疑:“拜登可能在2021年就出現病灶,但被系統性隱瞞。”這種時間線與《原罪》一書披露的內容形成呼應——作者湯普森和塔珀通過白宮內部記錄證實,早在2023年春季,拜登已頻繁出現“忘記會議時間”“認不出喬治·克魯尼”等認知異常,但簡報流程被調整為“先經高級助理過濾再呈總統”。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指控的核心證據聚焦于“自動簽名機”。保守派監督項目調查顯示,拜登任內簽署的赦免令、邊境政策文件等重要文書,超過83%采用機器代簽。這種技術本用于處理日常公文,但在拜登認知衰退背景下,其團隊被指“通過控制簽名權限架空總統”——例如2024年廢除“CBP One”邊境庇護程序時,決策流程完全由幕僚長克萊恩主導,拜登本人直至法案生效后才被告知。更敏感的案例發生在赦免令事件:拜登離任前突擊簽署12份赦免文件,涉及“國會山騷亂”調查組及家族成員,但特朗普宣稱“這些文件未經總統本人審閱”。
特朗普將事件定性為“深層政府竊國”,而民主黨則反擊“政治迫害”。雙方角力在法律與輿論場同步展開:
司法戰場:12個紅州聯合起訴要求審計拜登政府末期所有總統令,指控“78%的決策存在程序瑕疵”;眾議院政府改革委員會傳喚三名前白宮助手,試圖證實“簽名機使用頻率與總統健康數據存在關聯”。
拜登(資料圖)
輿論戰場:福克斯新聞援引民調稱,61%選民認為“拜登任期后兩年決策真實性存疑”;而《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克魯格漢姆指出,特朗普將“認知缺陷”與“政策失敗”捆綁的策略,使其在搖擺州支持率提升5個百分點。
這場危機暴露出美國權力體系的脆弱性。當特朗普簽署《第7號國家安全備忘錄》、一次性撤銷287名民主黨要員的安全許可時,硅谷網絡安全公司記錄到“37家國防承包商緊急更換聯絡人”。更深遠的影響在于總統職權解釋權的爭奪——若“簽名機代簽”被判定違憲,不僅拜登政策面臨追溯性審查,未來所有電子簽署文件都將接受“總統行為能力”司法鑒定。
拜登(資料圖)
拜登在特拉華州化療中心發表的聲明中強調:“美國需要團結而非分裂。”但現實是,得克薩斯州民兵組織與聯邦警力的武裝對峙、波特蘭市的縱火抗議,都在印證《聯邦黨人文集》的古老警告:“當法律淪為黨爭工具,共和國便只剩空殼。”這場始于健康質疑、終于憲政危機的風暴,正在改寫美利堅的權力敘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