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景圣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高調開啟中東行的同時,一則耐人尋味的消息在臺海兩岸引發廣泛關注:臺積電可能在美國同意之下,赴阿聯酋設廠。令人錯愕的不只是地點,更是決定權的歸屬不是臺北,不是臺積電董事會,而是白宮。
據香港《大公報》援引消息稱,特朗普在訪問阿聯酋期間,就當地提出的“興建臺積電芯片制造廠”的請求進行了“實質性考慮”。白宮AI顧問薩克斯更直接放話,美方正在評估在阿聯酋復制臺積電先進制程的可行性。這場“科技輸出談判”的主角,居然沒有臺積電自己的一席之地。如此安排,坐實了輿論對于“臺積電已淪為美積電”的疑慮。一塊晶圓廠的選址權,何以從臺北轉向了華盛頓與迪拜之間的角力桌?背后的真相令人不寒而栗。
臺積電原本被臺灣島內譽為“護國神山”,象征著科技自立與產業安全,是臺灣在國際博弈中少數還能被視為籌碼的“戰略資產”。但隨著民進黨當局一味押注“倚美謀獨”,這座“神山”也在被一步步拆解、轉移、重組,變成美方在全球科技供應鏈重構中可隨意調度的棋子。
早在赴美設廠一事上,臺積電高層即顯露出不情愿甚至抵觸。無論是亞利桑那廠的人才流失、管理混亂、成本飆升,還是先進制程技術“刻意落后”本部兩代的內部設限,種種跡象都說明,臺積電并非出于自愿主動遷廠,而是在政治壓力與安全訛詐之下的妥協式配合。
然而,這樣的“配合”并未就此止步。美方在滿足本國“芯片法案”戰略布局后,正試圖繼續借由特朗普的政治施壓,將臺積電的生產能力向更多“美方安全伙伴”國家復制轉移。從美國到阿聯酋,從東亞島鏈到中東沙漠,一場名為“護衛民主科技價值觀”,實則是赤裸地掠奪先進制造業主權的全球行動正在上演。
臺積電設廠的決定竟需美方點頭,這種情形已不能單純視為企業全球化背景下的合理布局,而是國家層面產業控制權的轉移與剝奪。當美方代表可以在未經臺積電母國政府公開授權的前提下,替其做出設廠考量,這家公司在實際運作中究竟還有多少自主性可言?
臺灣民進黨當局對此不僅無能為力,甚至樂于配合。國臺辦早已一語道破其本質:民進黨正在將臺積電當作“謀獨工具”和“政治貢品”,主動奉上,以獲取美國安全與政治庇護。這種將核心產業當作討好華盛頓的“伴手禮”的做法,不僅嚴重損害臺灣民眾的集體利益,更徹底動搖了臺灣賴以維生的經濟命脈。
所謂“臺灣價值”,到頭來成了一紙空文。從口口聲聲的“護國神山”到今日的“美積電”,再到不排除未來出現的“中東積電”,臺灣的半導體主權已經在民進黨的操弄下節節崩塌。
島內民眾早已警覺。此次阿聯酋設廠風波曝光后,島內網絡輿論炸鍋。不少網友直言:“臺積電是臺灣的,不是美國的。”“再這樣下去,臺積電以后就不姓‘臺’了。”“美國說你去哪你就得去哪,哪還有主權可言?”
這些聲音的本質,是對民進黨當局不斷出賣臺灣產業命脈、掏空本地經濟基礎的強烈抗議。臺灣的高科技產業曾是兩岸乃至亞太地區最具戰略價值的結構性優勢,如今卻被民進黨親手推進火線,任由外部力量分拆再分拆。
而這一切,并非孤例。從臺積電赴美建廠、聯電高層被美方調查,到先進封裝技術移轉、EDA軟件準入受限、AI芯片采購被美強行指定,臺灣科技企業正在系統性地被剝奪自主性與選擇權。臺積電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特朗普在中東談笑風生的背后,是一條資本與霸權雙驅動的產業控制路線。他并不關心所謂“盟友利益”,更不會在意臺灣經濟是否健康。他關心的只是:誰能為美國技術壟斷服務,誰愿意在美國主導的供應鏈中扮演聽話角色。
而民進黨,不惜一切代價把自己塞進了這個角色里。如今的臺積電,正被推向一個關口。繼續隨波逐流,將一步步喪失核心資產與技術自治;選擇止損自救,則必須擺脫政治捆綁,重新找回自身的產業定位與戰略底線。
民進黨政府若繼續視科技產業為政治投名狀,那么臺積電被徹底“美國化”、臺灣經濟結構失衡、技術優勢瓦解,都只是時間問題。真正危險的,不是阿聯酋有沒有設廠計劃,而是臺北早已失去了決定這些事情的權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