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制造的崔賢級驅逐艦二號艦在清津造船廠下水過程中,因為某些原因導致下水失敗,根據朝方媒體的描述以及其他媒體公布的衛星圖片,這艘軍艦已經是船頭在岸上,船尾落在水中,并且發生了傾覆。
顯然這樣的重要場合按照朝方例行安排,朝方高層顯然都在現場親眼目睹了事故發生。
下水的這艘崔賢級驅逐艦二號艦應該和一個多月前下水的崔賢號驅逐艦整體上差不多,標準排水量五千噸,一共裝備了74個垂發單元,其中小型垂發單元32個,中型垂發單元12個,大型垂發單元20個還有10個邊長超過80厘米的超大型垂發單元。
不得不說,雖然朝鮮半島一分二,兩邊做起事情來還是有著那么同一民族的思維相似性,在如今各國制造的新型軍艦里面,在一艘軍艦上使用多種尺寸的垂發單元,還真就是韓國下水的“正祖大王”號。
朝鮮建造崔賢級驅逐艦首艦崔賢號在下水時候可以說是十分完美,這也得益于南浦造船廠的整體造船技術水平比較高,采用的也是相對適合大型驅逐艦下水的浮船塢式的下水方式。
其實崔賢號下水也不是那么安全,因為朝鮮此前根本沒建造過如此巨大尺寸的軍艦,在崔賢號下水時候采用的是兩段浮船塢的方式,一個較大型的浮船塢負責船身和船尾部,艦首部分則是單獨用一個較小浮船塢拼接上,好在浮船塢下水主要依靠整體浮力支撐,因此崔賢號下水平平安安
出事這艘崔賢級二號艦,那就比較凸顯朝鮮軍工人在技術選擇上存在冒進傾向。首先這艘驅逐艦采用了橫向下水的方式,要知道對于五千噸級別的軍艦。
至少半個世紀以來沒人敢采用這種方式了,主要問題是現代軍艦本身設計上就是皮薄餡大,別看現在軍艦鋼板還有那么幾公分的厚度,要是等比微縮到一個易拉罐大小的話,船體的厚度還真沒有一個易拉罐厚。這也就意味著其船殼厚度較薄、重量較輕。
而且現在軍艦一般都在桅桿附近布置了大量了的電子設備,射導彈需配備雷達,至少包括一部探測雷達和一部火控雷達,這就導致現代驅逐艦的重心都偏高。“皮薄”,重心高,這兩點其實最不適合橫向下水的方式。
用橫向下水也就算了,偏偏朝鮮方面用的還是橫向下水里面最危險的方式。橫向下水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斜面船臺一部分延伸到水中,再橫向滑動后滑塊或者滑動小車給軍艦送到水里面,這是橫向下水比較穩定的方式。
還有一種叫下墜式,也就是這艘崔賢級二號艦采用的方式,簡單說就是用小車或者滑塊把軍艦給“扔到水里”,完全靠軍艦自己扛沉性來保持浮在水上。
按理說這種5000噸級別的驅逐艦。在朝鮮那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寶貝,為啥清津造船廠敢用這么高危方式下水呢?
首先來說條件不允許,清津造船廠沒有造過噸位這么巨大的船,不管是首艘艦下水的南浦造船廠還是另外一個新浦造船廠,條件都比這個清津造船廠條件好很多,很可能因為產能問題,經過權衡后不得不交給清津造船廠來建造。
還有一點就是朝鮮軍工人有一點想要“邀功”的成分。橫向下水其實場面很壯觀,軍艦下水在會造成巨大的波浪,然后隨著船身幾次搖晃之后穩定在水面上看著就很“提氣”,再加上能在領導面前直接來上這么一出,如果成了肯定是會被大為贊賞的。
只不過這次下水徹底的失敗,導致了炫耀不成,反而被警告“這是由于疏忽和不負責任,不尊重科學的經驗主義而產生的無法容忍的重大事故和犯罪行為。” 清津造船廠廠長洪吉浩22日被傳喚到司法機關
這次事故說大也大,說小也要看實際情況,畢竟他不是下水之后在搖晃時候傾覆導致沉沒,反而是因為下水時候送船入水時候的滑塊滑動速度不協調,導致船尾下水,船頭還立在岸上,然后卡在那動不了,然后因為失去平衡可能發生了傾覆。
這起事故,最開始從朝方文字播報來說有點嚇人的。畢竟這種扭轉的力量很可能把船身直接撕成兩半,造成船艙內大量進水,可能直接就沒有修復價值了。
現在朝方公布了后續的調查結果,只是船尾進水,右舷有比較嚴重的刮擦,船底也是沒有破洞。只能說這次重大事故這艘朝方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建造的驅逐艦沒有受損太嚴重是不幸中的萬幸。
反過來想,對于朝鮮這種嚴重缺乏大型船只建造經歷情況來說,偶發事故未必是壞事,至少讓船只的建造設計人員在未來能考慮的更完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