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看來,退役航母拆解沒啥難度,無非是“舊船處理”,但這事兒碰到“企業號”可就不那么簡單了。從1961年服役到2012年退役,企業號曾是美國海軍史上的絕對主力——環球航行、“胖揍”敵軍、打破紀錄不在話下。
今天這艘霸主一般的航母躺在造船廠里已經過去了10年,可居然還沒拆完!眼看著費用已經飆升到當初預算的兩倍,最大的麻煩就是8個怎么也拆不掉的核反應堆。
為什么一艘曾經雄霸四海的航母,現在卻被反應堆拖了后腿?核動力航母的拆解又為什么如此艱難呢?
10年還沒拆完?
美國海軍這個拆不動的航母其實挺傳奇,企業號的代號CVN-65,是全球首艘核動力航母,一個曾經滿世界溜達、逮誰揍誰的海上巨無霸。服役整整51年,戰績亮瞎眼,什么越戰、伊戰、阿戰全都參與過,還創下了不靠岸環球航行的奇跡。
就這么一艘被譽為“大E”的航母,按理說退役后該享受點安度晚年的待遇,可不想卻成了一塊誰都不想啃的硬骨頭。
從2012年退役到現在,這艘航母在造船廠躺了10多年,企業號的拆解工作成了拆彈專家的大活兒,而且還是同時拆八個。
核動力航母最難搞的就是八個核反應堆,這些反應堆曾讓企業號在海里想跑多遠就跑多遠,可如今它們的報廢處理問題愣是讓美國人頭大了。
既然問題主要在反應堆上,那費用上自然也跟“堆”有關,美國海軍原先想著最多5億到7.5億美元也就差不多了,哪知道拖了這些年,僅核反應堆的拆解預算就蹭到了10億到15億美元,幾乎是當年造價的五倍,眼看這活兒已經成了造船廠的老大難問題,美國人也有點無可奈何了。
不僅缺經費,還缺可以安全高效處理這種規模反應堆的配套設備和專門人才,反正折騰到現在,不僅美國海軍累得夠嗆,連帶著紐波特紐斯造船廠也天天加班怨聲載道。
為了拆除企業號,美國人給出過兩種方案:要么海軍咬牙自己上,最多耗時十年搞定,就是費用直逼15億美元;要么交給商業公司做,價錢就能少幾億,搞個五六年差不多完成。
從數字上來看,交給商業公司來運作是劃算的,省時也省錢,但美國卻真的不太敢賭,縱觀美國有能力進行舊船拆解的公司,好像還真沒處理核反應堆經驗特別到位的,搞不好真的搞出了“核泄漏”誰來負責?
再加上美國的環保組織可不是吃素的,如果真的將拆解核動力設施這樣的工程外包,估計會在美國社會內引起強烈反彈,別說明顯的放射物泄露隱患,就算一塊金屬都可能引爆環保人士的抗議。
沒有人愿意自己的家鄉緊挨著核廢料長期存放點,美國商人普遍又社會信任度不夠高,所以將項目外包的社會風險還是很大的。并且整個企業號項目的經費年年攀升,外包商同樣承受不住風險,慢慢的擔子還是丟回給了美軍。
當年雄霸四海,如今一臺巨物只剩解體?
不管企業號現在的狀態如何尷尬,至少它確實曾是美國稱霸海洋斗象征。
當年的它航行在天邊幾乎就沒有對手,企業號早在1961年就下水了,經歷過朝鮮戰爭之后長達幾十年風雨飄搖的歲月,企業號一直穩穩地扛起海軍特混艦隊的主力位置,直接統治了好幾代海戰科技變革。
先是越戰,接著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哪里有硬仗哪里就有企業號的身影,打架雖然是它的活,跑腿的日子也沒落下。
海上來來回回巡航也得心應手,當年一不小心還成了首艘能夠完成環球航行的核動力航母,再加上企業號是世界上首艘核動力航母,中間根本就不需要補給艦跟著加油,完全可以實現超長時間的巡航,不需要靠岸補給。
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優勢,讓企業號成了美軍眼中的香餑餑,一代代的士兵還給他取了個“大E”的綽號,簡潔上口寓意十足,聽起來跟電影里的主角似的。
不過在強悍的堡壘也有退役的一天,雖然企業號艦隊的航空作戰和機動性讓它在那個年代是當之無愧的海上堡壘,但英雄總有遲暮時,2012年企業號正式退役,開始踏上命運的最后一段“拆解之路”。
核動力航母拆解難
其實航母的廢鐵好拆,難點在于移除反應堆上,雖然航母不用了,但反應堆的半衰期至少還有幾百年,萬一一個不小心,分分鐘會造成核泄漏事故。
所以別說動手拆了,就連決定怎么拆都糾結了好幾年,美國海軍也是各種討論安全措施,天天擔心上演一場史無前例的“海上切爾諾貝利”。
作為全球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當年服役時安裝了整整八個核反應堆。放著現今主流核動力航母兩個反應堆的配置不談,光是這八座堆就讓整個拆解任務難度翻了好幾倍。別說是拆,光是維護就讓美軍頭痛了很多年。
每個反應堆不僅有巨大的輻射隱患,處理它們的過程必須確保萬無一失,稍有差池可能導致核泄漏,污染大片海洋環境不說,美國在國際社會上也不好交代。
而且美國人在處理企業號時,發現堆內材料在經過多年高強度輻射影響后,已經變得非常不穩定。
這些材料還異常脆弱,萬一弄碎了直接就前功盡棄,按現行操作規范,操作人員必須先將使用過的核燃料全部取出。這一步聽起來簡單,實際上是拿人手短、進堆手抖的“瓷器活”,取燃料的動作必須非常謹慎,必須得讓一根根帶著極強輻射的燃料棒完全不發生接觸。
一旦發生磕碰甚至破裂,后果不堪設想,所以光取出燃料差不多就得好幾年時間,完成這些工作之后,美軍還得考慮把這八座堆整體拆除,不但要有屏蔽核輻射的能力,拆除下的部件也必須經過無害化處理,這可是能容納上千人外加上百架飛機的海上堡壘,那么大的艙室結構全要吊裝起來慢慢切碎,施工工程的浩大可想而知。
即使燃料移除后,企業號的核反應堆內部仍然有不少放射性殘留,它們已經和金屬融為一體,憑目前的科技水平,好多內壁材料和一些安裝反應堆時的一次性結構組件只能和反應堆一起切下,作為核廢料存放。
這等于美軍工程師不僅要跟七八十年代的工程技術斗智斗勇,還得再配上現代設備一起上,這是個精細到頭發絲的工作。
如此麻煩的過程就直接引發了另一個困局,核廢料的處理十分困難,美國能長期存放高放射性廢料的設施本來就不多,數量明顯供不應求。由于各國對核廢料的控制越來越嚴,最終整個拆解工程的時間預算跟火箭一樣瘋狂上竄。
處理這些核反應堆就得一次性消耗大量的工程資源,但礙于風險問題,這活也沒辦法分配給一般拆船公司做。
可問題是美國海軍船廠的產能這些年又一直不強,光是維修航母和現有作戰艦艇就已經讓工期排到了幾十年后,又哪有閑工夫來處理這些退役的航母呢?
現在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也陸續接近退役周期,無奈之下的美軍只得在前線多準備幾個專門拆解核動力艦船的設施,這些本該用來對外展示實力的航母艦隊,到了末年反而一個個全成了美國人手中的燙手山芋。
企業號的問題還沒解決,延遲的工期又延誤了別的航母進來,整個成了個推不掉的惡性循環,為了照顧多方面難題,美國如今只能采用多項并行策略。
其一是在海軍船廠加緊搞技術升級和改造,專門建設若干個處理核航母核心部件的處理平臺,既有技術型工人崗位,又可以在高自動化平臺下減少工傷等副作用。
其二是繼續投入研究更多的反應堆去除技術,從企業號反應堆“科研任務”中留存的好多數據估計都要單獨立項整理,將數據交給后面的研究團隊,通過最新研究成果慢慢迭代拆解工藝和技術積累。
結尾
看來美國的核動力航母拆除還得持續個幾年,至少現在沒有看到一絲技術突破的曙光,很多網友都將印度的神速拿來跟美國相比,認為印度拆除維拉特號航母只用了八個月,將印美對比拿來參照美國實力退步。
其實印度的拆除遠沒有美國這么復雜,畢竟維拉特號航母并沒有加裝核動力,印度根本就沒有美國要面對的煩惱,拆除一個大鐵架子真的沒那么復雜,如果放在我們手里,估計半年不到就完工了。
現在看美國想要仿照印度經驗明顯是不現實了,就算學習印度簡化一部分流程,但也照樣躲不開核廢料直接存貯的大頭。
明年美軍的拆除路線規劃具體將是什么現在還說不好,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