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腦洞:哈佛因為學生聲援巴勒斯坦,導致政府要求其驅逐留學生并禁招國際生。這就是美國最新版的逐客令啊!幸運的是,川王不是秦王,他身邊沒有大丞相李斯上《諫逐客書》。我們白撿美國人才的機會來了!
一.頭鐵的哈佛檢驗“學術自由”的成色
美國政府當地時間5月22日宣布取消哈佛大學獲得的學生和交流學者項目資質,禁止該校招收國際學生,哈佛大學現有外國學生也必須轉學,學生和交流學者項目由美國國土安全部下屬機構管理。
于此同時,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諾姆也給了哈佛大學取消這一懲罰的方案:哈佛校方在72小時內提交過去五年內外國留學生的記錄,包括任何抗議活動的音視頻資料。
公開數據顯示,哈佛大學國際學生和學者來自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截至2023年秋季學期,國際學生占哈佛學生總數的27%以上,也就是說如果這一取消令坐實,哈佛大學超過四分之一的學生將面臨轉學風險,幾乎所有的院系和專業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和削弱。
而造成哈佛大學這一危機的原因,是近期以色列在加沙的慘烈行動引起美國多地高校爆發了一系列學生和教師聲援巴勒斯坦的抗議活動。
美國政府一向對于民間任何涉及反以反猶的事件都高度警惕,其實自今年3月以來,特朗普政府就屢次威脅凍結對哈佛大學的聯邦政府撥款,除非校方“根據聯邦政府的要求進行有意義的治理改革與重組”。
不過哈佛大學對此一直在和美國政府進行針鋒相對的交鋒,校長加伯還在聲明中嚴厲指責美國政府試圖實施“前所未有的不正當控制”,影響長期以來的“學術自由”傳統。
在聲援巴勒斯坦活動這件事上,美國各大學幾乎都有所行動,但美國政府為什么一直這么“照顧”哈佛大學?
因為哈佛大學是美國最古老、最富有、學術底蘊最深厚的院校,可以稱為是美國學術的代表,也是“學術自由”精神的旗手,面對國內此起彼伏的高校反以活動,悠閑擺平“領頭羊”哈佛大學是事半功倍的選擇。
在一旁看戲的中國人,看了哈佛這事的報道,心里樂開了花。中國人馬上會想起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歷史事件——《諫逐客書》事件。
二、對照《諫逐客書》看美帝
《諫逐客書》事件是個疊加陰謀論、諜戰、復雜權力斗爭的精彩故事。
戰國末期,韓國為削弱秦國實力,派水工鄭國入秦,勸說秦王耗費巨資大搞基礎建設“形象工程”——修建灌溉渠“鄭國渠”,以消耗秦國人力財力,延緩對韓軍事進攻。
后來,秦王嬴政發現了鄭國的“國際間諜”身份,秦國宗室貴族在李斯等外國人才大量掌權大權旁落的情況下,借機大肆攻擊重用外國客卿的現實,認為六國來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于秦”,要求秦王下達“逐客令”,驅逐所有非秦籍官員,丞相李斯亦在被逐之列。
此時還不是中國始皇帝的秦王趙政(按時俗,秦王政嬴姓趙氏,應名之趙政),正處于親政初期,面臨楚系外戚(華陽太后)與軍功集團的雙重權力制衡,原本吃飯睡覺都在想“抓權”的問題。宗室貴族們一建議下“逐客令”,簡直就是給瞌睡的秦王遞枕頭,秦王立即答應,準備借機對朝堂權力重新洗牌。
這種局面下,李斯寫下了千古名篇《諫逐客書》,遍歷秦國自秦穆公以來,歷代君主,如孝公、惠王、昭王重用客卿,如商鞅、張儀、范雎等,而逐步壯大秦國的光輝歷史,其中最后一句深深打動了趙政“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
你看,驅逐外國人才出國,就是“藉寇兵而赍盜糧”,翻譯下就是給敵國白送錢糧和兵源啊!
雄才大略的秦王一經點醒,立即明白內部矛盾——鞏固權力這事還有他法,但驅逐客卿這事堅決不能干啊。
于是,秦王立即收回了逐客令,還有意重用韓國間諜鄭國繼續修建鄭國渠。全長300里的鄭國渠建成后,引涇水東注洛水,灌溉關中平原4萬余頃(約合今115萬至280萬畝)鹽堿地。不僅解決了干旱問題,還沖壓鹽堿、改良土壤肥力,使畝產達到“一鐘”(約100公斤至232斤),遠超戰國時期黃河中游的平均產量,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極好的物質基礎。
我們對照歷史看美帝川王,他在干什么呢?他就正在實現美帝舊貴們的意圖,驅逐外國精英。這是動搖美國這個移民立國的世界帝國的國本啊!
看到美帝這樣“英明”,從蘇聯解體后從俄烏挖人開始,到“千人計劃”,都搞了30多年的中國,那還不樂死啦!這是我們靠戰爭都拿不到的條件,美帝現在“藉寇兵而赍盜糧”,白送上來了,那還不趕緊搶啊。
三.搶人大戰
美國政府給了哈佛大學72小時“坦白從寬”的機會,讓校方在72小時內提交過去五年內外國留學生的記錄,包括任何抗議活動的音視頻資料。
但是其他國家和高校卻不想給美國政府這個機會,各方都抓緊在這個時間窗口內爭取哈佛大學這27%的國際學生。
要知道以哈佛大學的學術背景,收容這批全球頂尖的“學術難民”,無論是對于自己學校乃至所在國的學術實力和學術聲譽,都是莫大的提升。
基于此,歐洲、北美、亞太等地區的高校都開出了優厚的條件吸引哈佛留學生的前來,包括提供各種快速轉學通道、專業選擇權、獎學金等優惠政策,其中以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英語國家的高校最為積極。
在這波搶人大戰中,中國也積極且審慎地參與其中。
5月23日,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科技發文,歡迎哈佛或其他美國頂尖大學在讀學生,以及已獲得哈佛大學或其他美國頂尖大學錄取通知或在讀的學生,到兩所香港大學繼續他們的本科/研究生學業。
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同時保證提供全面支援和指導,包括提供獎學金等,協助他們快速完成轉學過程。
之所以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挑這個頭,其實也反映出了幾個非常關鍵的信息:
· 香港具有更便利的國際通行條件,方便國際學生自由往返;
· 香港高校的學制更加靈活,招生自主權更大;
· 香港的英語教學環境更便利于國際學生的融入;
· 本次搶人大戰以吸引理工科技術型人才為主要目標;
· 香港背靠深圳這個創新科技中心,方便技術型人才的教研及工作。
香港兩所高校的行動是一個很好信號,但是對于整個中國學術而言,這樣的參與程度還遠遠不夠。
四.中國打造世界學術中心之路
回顧這次哈佛事件,這真的是拜特朗普的“昏招”所賜嗎?
美國作為世界學術中心將近一個世紀之久了,這個時間段就是美國綜合國力處于世界之巔的同期。
在實力獨步天下的時候,學術和文化必然強勢,并且也必須強力宣傳“學術自由”,由此來從全世界虹吸最優秀的人才,同時彰顯文化自信。
但是隨著近年來美國的相對領先優勢越來越岌岌可危,美國的文化自信也開始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在綜合國力已經無法從容應對挑戰者的時候,必須要通過政治手段來盡可能地整合國內的力量,“學術自由”自然也不能例外。
本次哈佛大學的危機,還是美國自身危機的一部分。
我們回顧歷史,可以發現近代世界的學術中心其實發生了多次轉移,從文藝復興開始,最早的意大利(1504-1600),到荷蘭(1600-1670),再到英國(1670-1770),然后是法國(1770-1870),再是德國(1870-1940),直到美國(1940年至今)。
我們看可以看到,世界學術中心總是跟隨著當時的工業中心和經濟中心而轉移的,學術實力既是工業和經濟實力最主要的原因,也是經濟實力強大后文化繁榮的結果,相輔相成,難分難解。
那么現在中國既然已經成為了全世界的工業中心乃至經濟中心,我們什么時候能夠成為世界學術中心呢?
在給出結論前我們先看最具有代表性的論文數據:
· 中國SCI論文數量自2016年起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2022年占比超30%(美國約15%),但頂級期刊占比仍低于美國;
· 其中中國在材料科學、化學、工程學、物理學等領域貢獻全球約40%的高被引論文;
· 中國的科研經費從2013年的1.18萬億元增至2024年的3.61萬億元,約占GDP 2.68%(美國同期科研經費為6.9萬億美元,GDP占比2.36%)
從以上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如今已經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學術高地了,而且中國的趕超趨勢非常明顯。
此消彼長的是,美國由于其財政危機和政治危機,從今年開始已經大幅削減起科研預算,部分高校和機構的學校幅度超過30%,哈佛大學今年以來持續面臨的聯邦撥款凍結也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在內功已經相當深厚的同時,中國的學術中心打造缺乏足夠的標志性事件進行宣傳。
比如中國至今在自然科學領域(物理、化學、生理及醫學)諾貝爾獎獎項只有屠呦呦團隊這棵獨苗。
不過鑒于諾貝爾獎成果的確認的滯后性,腦洞洞主在此預言,未來十年內,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獎項將出現密集的井噴(10年內獲獎5-8次)。
此次哈佛大學的事件就是我們“千金買馬骨”的契機,當然隨著美國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深化,這樣的機會以后會越來越多。
要知道中國背靠世界第一的全門類工業體系,以及由此而帶來的世界第一的產業創新機遇。
對于學生而言,尤其是對哈佛大學這樣的頂尖學府的學生來說,用知識改變世界,是對他們實現學術理想和自我人生價值最有吸引力的,且是其他任何國家的高校無法提供的排他性優勢。而這也是此次兩所香港重點吸引理工科技術類人才的重要原因。
四.打鐵還需自身硬
在積極抓住契機打造學術中心的同時,還是要做好自身的基礎建設。
因為要想成為世界學術中心,“學術自由”、“文化開放”是必須的前提,那么如何在保持自由開放的同時,扎緊監督的籬笆,避免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學術腐敗,防止讓中國學術界在全世界面前出丑,是最為關鍵的功課。
畢竟連協和這樣的國內醫學界的天花板都沒能獨善其身,這方面留給我們進步的空間還是非常廣闊的。
總之,前途是光明的,但是眼前的道路也是艱難的。
路在腳下,與君共勉!
歡迎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