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手工采茶到機械化高效采收,從普通茶葉種植到抹茶深加工創新突破,仁懷九倉鎮正以科技為筆、以創新為墨,在萬畝茶山上書寫鄉村振興的綠色答卷。
茶園。
走進仁懷九倉鎮萬畝茶園,郁郁蔥蔥的茶山上,大片黑網如墨色綢緞覆蓋茶樹。采茶工人們分散在茶壟間,小心翼翼揭開黑網,手持新型采茶機快速穿梭,將鮮嫩茶青收入竹簍,現場一派繁忙景象。“以前我們人工采茶,一天最多采100余斤,現在用機器,我一個人一天可以采800多斤茶葉。”采茶工梅松會說。
采茶工正在采茶。
今年,九倉鎮茶園劃出1000余畝茶山專用于抹茶生產。為提升茶葉采摘效率,茶園新購置20多臺智能化采茶機,通過機械化作業提高茶葉下樹率。談及茶園覆蓋黑網的奧秘,技術人員表示,這是抹茶茶青的“品質密碼”。“給茶樹蓋黑網,主要是擋陽光,讓陽光不這么強,茶樹就會長葉綠素,并且遮陰能讓茶青多攢氨基酸,少生茶多酚,做出來的抹茶味道更好。”貴州丞天下香慈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技術總監彭清云說。
茶園遮蓋黑網用于抹茶生產。
為實現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茶山特邀貴州省茶葉研究所專家團隊全程指導。眼下,專家們手持測量工具,仔細記錄數據,在茶壟間忙著進行抹茶茶園的測產工作。“今年是我們在仁懷做的首個抹茶茶園優質高效生產集成技術示范基地,我們前期通過科學的冬季和春季管護,加上遮陰技術,做好茶園全流程精細化管理工作,確保產量達標和品質穩定,今天我們通過機械化采茶進行測產,畝產平均可以達到440公斤,我們將繼續通過科學的管理和技術保障,讓仁懷首個抹茶生產基地實現產量與品質的雙重突破。”貴州省茶葉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肖委說。
技術人員正在測產。
在科技賦能與精細管護的雙重保障下,今年九倉鎮茶園茶青品質優、下樹率高。一輛滿載新鮮茶青的收購車行駛在茶山的機耕道上,車斗里的茶青堆成翠綠小山,隨車的收購員忙著核對數量、記錄重量,將當天采收的茶青快速轉運。“我們每天收購的茶青過完秤第一時間運往甕安縣加工成抹茶,每天大概能收15000多斤茶青。”收購員楊霞說。
收購茶青。
據了解,九倉鎮茶葉種植面積達1.1萬畝,每年可帶動就業超5000人次。從傳統茶產業向抹茶深加工的轉型,不僅標志著九倉鎮茶產業邁上了新臺階,也進一步推動了當地茶產業的全鏈條升級與附加值提升,有效激活了產業發展新動能,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我們一直致力于拓展茶產業多元化發展,抹茶的成功推出,不僅豐富了產品線,也為九倉鎮的茶葉走向更寬廣的市場打開了新大門。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大對茶產業的管理力度,推動茶葉深加工,提升品牌知名度,讓九倉的茶葉香飄更遠。”貴州丞天下香慈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曉娟說。(文/圖 王瑜、涂順菊、龍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