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ESG組
作者|陳玉立
頭圖|視覺中國
本文是#ESG進步觀察#系列第134篇文章
本次觀察關鍵詞:氣候變化
近期,全國多地遭遇歷史級大旱,這場干旱的范圍廣、程度深、持續時間長,為國內農業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今年是三十年來難遇的一次大旱,”陜西果品合作社負責人張東漢對虎嗅ESG組說道:“樹上掛的果子、葉片看起來都還正常,但土壤里已經是干得不行了,再這么下去損失會很慘重。”
東漢經營果園已有8年時間,他負責的陜西果品合作社旗下有500畝的蘋果園和100多畝的其他應季水果,今年是他感到最困難的一年。
從數據來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蘋果生產國和消費國,蘋果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57.6%,位居世界第一。
其中,陜西蘋果產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是中國蘋果種植的優生區。據陜西省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22年,陜西省蘋果面積924.10萬畝,占全國比重約31.07%,產量1302.71萬噸,在全國比重約27.03%。
張東漢并非是唯一一家受災嚴重的果農商,從整個陜西地區看,今年不僅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大旱,還遭遇了霜凍、冰雹等極端氣候。果農們正面臨著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多重壓力和風險。
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是,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氣溫升高、降水模式改變等氣候變化現象,正在對國內農業生產、農戶生計以及糧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受災有多嚴重?
渭塬市(化名)蘋果種植歷史悠久,是陜西省蘋果產業的關鍵基地。渭塬市先后榮獲“中國蘋果20強縣(市)”、“中國果品之鄉”等稱號,蘋果業已經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日益加劇,渭塬市蘋果產業面臨著一系列現實挑戰。據綠色和平調研組向虎嗅ESG組介紹:“氣溫的異常波動影響了蘋果的花期和坐果率,降水的不均勻分布可能引發干旱或洪澇災害,增加果園管理的難度和成本,而冰雹、大風等極端天氣更是對蘋果的產量和品質造成直接威脅。”
綠色和平在其發布的《節氣的時差:多元農戶經營主體氣候變化認知與適應策略案例研究》報告中指出,1971-2023年渭塬市的氣溫總體呈隨時間波動上升的趨勢,線性趨勢約 0.19°C/10 年。
圖源:綠色和平《節氣的時差》
參考陜西省地方標準《蘋果氣象災害》,1995年以后蘋果生育期高溫熱害發生頻次有明顯的上升。近十幾年來,暖事件的發生頻次(年均6.5天)接近冷事件(年均2.2天)的3倍。隨著全球平均氣溫的繼續上升,暖事件的頻次可能更多,強度更強。
圖源:綠色和平《節氣的時差》
從個人經驗角度來看,許多村民依賴多年在田間地頭辛勤勞作的直觀感受,察覺到了氣候變化帶來的直接影響,這種充滿不確定性的變化已對農業生產構成了挑戰。
據東漢介紹,果農今年遭受的極端氣候除了大旱以外,還有罕見的大風與冰雹。“多少年沒見過這么大的風了,蘋果開花的時候刮風會讓其授不了粉,導致坐果率差,”東漢說道:“還有前幾天遭遇的冰雹天氣,那么大的冰雹砸下來,估計不少人果園都毀掉了,我這兒是因為地勢好才沒有造成特別大的損失。”
長興街道永興村豐收生態果業合作社負責人提到,“近些年開春氣溫低,倒春寒比較嚴重,已經連續兩年發生霜凍。在2023年,果樹黑星病導致瑞雪和富士這兩個品種品質下降,富士的單價從4元降至2.4元。另外,大風影響比較大,去年大風損傷了4000-5000斤的蘋果,大概兩萬元。”
對于合作社而言,因其種植規模較大,災害沖擊不僅會造成當前的果實掉落、植株損壞等直接損失,后續還會面臨諸如土壤肥力改變、病蟲害滋生等一系列連鎖問題。
“果樹喜歡下‘白雨’,今天下完雨、明天太陽一曬,果子就生長得好,”東漢說道:“但持續地陰雨綿綿會導致蘋果發生黑星病,嚴重的話整個果園都會被傳染,果樹全部得鏟了重新種。如果顆粒無收,平均一畝地的虧損在5000-10000元左右。”
東漢還向虎嗅ESG組透露,今年因極端氣候導致洛川蘋果和靜寧蘋果減產近50%,往年能產1萬斤今年只能產5千斤,從市場行情看,今年的蘋果比去年價格普遍每斤高0.5-1元錢,“如果再不下雨,今年的收成就沒法指望了,我只能把園子里的蘋果按批發價賣給果汁廠,這賣不出多少錢,收回些成本期待明年的收成吧。”
據綠色和平調研組指出,因降雨不規律導致多地發生黑星病,為了盡量減少氣象災害、病蟲害對受損果樹的二次侵襲,保障今年的收成,果農們無奈增加了農藥的噴灑次數,相較以往足足多打了3次農藥。與此同時,也投入了更多化肥,整體的種植成本大幅增加。
在與多位果農的交談中,果農們紛紛提及降水規律的改變,以往相對穩定的雨季變得時長不定、雨量不均。在溫度方面,極端高溫和低溫天氣出現的頻率有所增加,暖冬現象使得一些原本在冬季休眠的病蟲害活躍期提前或延長,給果樹和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增添了難度。
這些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不僅直接作用于村民們的農業生產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經濟收入結構,促使他們更加關注氣候變化。
果農如何自救?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災害挑戰,果農們只有主動采取措施以減少損失。
對于合作社而言,因資金相比個體農戶更具優勢,會更多依靠科技手段減少損失,例如修建滴灌系統、搭建防雹網、搭建吹風器等。
東漢介紹道:“我們的果園選在兩座陽面的山頭上,在應對氣象災害方面,我們得益于政府政策支持,有免費安裝的100畝防雹網,在種植中普遍采用蘋果種植防凍劑、購買農業保險、授粉、覆地膜、種草、更換早中熟品種等操作,且每年要上三輪肥料、多次打藥。”
楓林村豐年果業合作社果園管理員陳剛(化名)談及,“我們搭建了3個大風扇用于吹風,攪動空氣,覆蓋3塊地塊,防霜凍時還會在地上擺放鐵桶,將修剪的枝條粉碎作燃料,安排工人依據天氣報告守候三到五個工作日,通宵不睡,凌晨兩三點生火放煙。”其還透露,“防霜凍燒煙一畝地約 200 塊,大風扇五萬左右,櫻桃大棚一畝地投資達十萬,防雹網插樁子投入超百萬,成本高昂。但做與不做差別顯著,采取防護措施后,掛果量、果子品質都更好。”
相較而言,個體農戶則偏向于使用更具性價比的方式來應對種植過程中遇到的難題。綠色和平調研組告訴虎嗅:“拿應對低溫、霜凍來說,農戶們常常會采用煙熏的方式,提升近地面溫度,為農作物營造出相對適宜的生長小氣候。同時,用地膜覆蓋的手段也相當普遍,不僅能起到保溫保濕的效果,還能有效抑制雜草生長,進一步提升土壤肥力的利用效率。”
例如,臨川鎮南山村農戶每年都會給蘋果噴防凍劑,而到了花期,為了保花保果,農戶又會精準地噴上蔗糖、硼砂,農戶們還明智地選擇種植晚熟品種,避開市場高峰期的激烈競爭。
但隨著近年來氣候越來越不穩定,災害越來越多,種植成本越來越高,一些個體農戶不得不轉型,調整種植結構,將原本種植蘋果的土地改種玉米,試圖憑借玉米較強的適應性與抗災性,穩定家庭收入。
由于去年蘋果黑星病比較嚴重,云山鎮高莊村農戶減少了蘋果樹的種植。他表示:“家里總共有 32 畝地,前幾年種蘋果,總共種了二十幾畝,但是收成不好,大前年挖掉 5 畝,前年挖掉 5 畝,今年又挖掉 10 畝,現在就只種玉米。”
值得注意的是,在遇到極端天氣時,這些應對措施的效果不大,東漢向虎嗅ESG組透露,比如今年的大旱天氣,人工澆水無法滿足果樹的需求,只能略微“止渴”。
“像這兩天高溫,你給每棵樹澆上一二十斤水它也吸收不了,瞬間會被蒸發,大水漫灌又沒那么多水可用,成本高昂不劃算,所以只能聽天由命,”東漢說道:“現在只能隔十天定向注水一次,讓果樹盡量能撐下去,但如果再不下雨,今年人工工資的30萬就算打水漂了,只能等明年。”
基于這一點,不少個體農戶和合作社都買了保險,保險都是防御風險的重要一環,使得一旦受災不至于“全軍覆沒”。
總結來看,為了應對不確定的氣候風險,不同經營主體基于資金/技術的儲備不同,應對手段也會有所差異。小農戶憑借對本地環境的深度熟悉,采取成本可控的傳統手段;合作社則依托資金資源,運用前沿技術支持農業生產,為復雜多變氣候條件下的農業發展提供了一定支撐。
挑戰依然艱巨
蘋果種植業氣候適應的最大挑戰無疑是資金。
據綠色和平在調研時發現,種植生產大戶普遍資金稟賦較好。以楓林村豐年果業合作社果園為例,藥肥庫等果園管理房屋齊全,生產工具小到鋤頭、锨把,大到農耕機械、拖拉機、施肥機、采果平臺、旋耕機、自動化水肥系統,都配備完好,果園現代化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但據其管理員李林(化名)提到,過去八年種果子,有四年都遭受了氣象災害:“2020 年和2023 年,霜凍說來就來,花芽凍壞了,果子根本長不出來;2018 年和 2019 年又趕上冰雹,好好的果子被砸得坑坑洼洼,賣相全毀了,根本沒人要。這幾場災害,每次一鬧,損失起碼得有百萬以上。”
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合作社的人工成本(比如雇人套袋、去袋)和種植成本(比如肥料、農藥等)依然要繼續投入,高端技術與大型設施難以回本,導致未來資金缺口顯著增大。 李林詳細闡述了合作社的措施成本:“防霜凍燒煙一畝地需要200塊錢左右,大風扇 5 萬左右,大棚一畝地要投資到十萬塊錢,防雹網,插樁子投入要一百多萬,這些措施成本太高了,要是個體農民根本搭建不起來。”
除了資金以外,則是國內農業面臨的青壯年勞動力不足問題。據《中國統計年鑒2023》的數據表明,2022年我國鄉村人口占比為34.78%,較1974年的82.84%降幅巨大。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青壯年大量流失,越來越多村莊成為“空心村”,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嚴峻,青壯年勞動力逐步轉向二、三產業,農業勞動力逐年減少。
長興街道永興村四季果業合作社在接受調研時表示,“我們工人工作年齡都在 60 歲左右,勞動力太少。對于冰雹、寒潮、大風等自然災害,需要更多勞動力來挽回損失,但是現在青壯年勞動力很少。未來我覺得會朝著現代化發展,但是也還需要人工進行輔助。”此外,還存在農戶因缺乏勞動力而減少蘋果種植面積的現象。
綠色和平在調研報告中指出,要想改善渭塬市蘋果產業困境,強化技術扶持力度是關鍵途徑之一。一年比一年辛苦,一年比一年賣得便宜,如此“靠天吃飯”的模式走不長遠,傳統的種植模式讓果農在市場浪潮與自然變化面前顯得格外脆弱。
無論是智能種植、防災減災,還是機械化作業,引入新技術將為這片土地注入全新活力,有望扭轉農戶們“望天興嘆”的艱難局面。
“種植業講究一個天時地利人和,我給好多人講一步錯步步錯,你如果把地理位置選錯了,是斗不過老天爺的,”東漢最后總結道:“佛家說福報我是相信的,你看西安前段時間冰雹砸爛多少二手車,幾百萬都沒了,我們至少土地還在這兒。”
種了那么多年蘋果,每年東漢都會給老天爺“上供”——一年殺豬、一年殺羊。他始終相信一句老話:“七分靠打拼,三分天注定。”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384793.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