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八路軍115師下轄的344旅,成為“最古怪”的部隊。
眾將都不太敢“輕易指揮”,這支隊伍兵員年輕、個性突出,戰斗力強悍。
毛主席思考再三,決定讓徐海東來“鎮場子”。
面對這支特殊的344旅,徐海東如何讓他們發揮威力?又是什么讓黃克誠,接手后仍能保持部隊的戰斗力?
紅25軍的艱苦起源
1934年冬天,鄂豫皖蘇區深陷圍剿危機,紅25軍的處境尤為艱難。
面對數倍于己的敵軍力量,他們選擇了突圍。
徐海東臨危受命,成為這支部隊的指揮官,紅25軍中的不少士兵,都是剛加入不久的少年,十幾歲的年紀,骨子里卻滿是血性,個個不畏戰斗,不肯低頭。
徐海東看著這些“娃娃兵”,心中暗下決心:“一定要帶著大家沖出去!”
1934年11月,紅25軍在徐海東的指揮下,從鄂豫皖蘇區悄然撤離,開始向陜北進發。
這一行,每天行進數十公里,沿途常遇敵軍圍追堵截,險象環生。
徐海東知道,這些少年兵雖然作戰勇猛,卻缺乏長期行軍作戰的經驗。
他一方面帶頭鼓舞士氣,一方面悉心安排行軍路線,盡量避開敵軍的主力部隊,一路上,他時常和士兵們同吃同住,幫助他們逐步適應艱苦環境。
行軍途中,紅25軍不斷遭遇敵軍截殺,但每次徐海東,都帶領士兵們沖出重圍。
這支小部隊在他的帶領下,逐漸變得越來越頑強。
到達陜北之前,他們數次取得勝利,隊伍不僅沒有減員,反而吸引了更多的青壯年加入。
“戰斗力不減反增”,紅25軍在紅軍長征歷史上,留下了獨特的一筆。
1935年9月,紅25軍歷經數月艱苦跋涉,終于抵達陜北,成功與中央紅軍會師。
毛主席聽說紅25軍,竟然在敵軍的重重圍堵下,頑強突圍,且隊伍不斷壯大,十分驚訝。
詳細了解紅25軍的情況后,毛主席向,徐海東提出借款2500大洋,以解紅軍的燃眉之急,當時紅25軍自身物資極為緊缺,徐海東沒有絲毫猶豫,直接答應了。
幾天后,他不僅按原數額借出,甚至翻倍送去了5000大洋。毛主席聽后大為贊賞,夸他“大度有格局”。
改編為344旅后的挑戰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紅軍改編為八路軍,紅25軍被整編為,115師下屬的344旅。
徐海東繼續擔任旅長,帶領他的“童子軍”們繼續前往抗戰前線。
此時的344旅,大多士兵仍是少年前線,成長起來的“娃娃兵”,個性強烈,戰斗力十足。
戰場上,士兵們的沖勁從不遜色,但組織紀律相對散漫,常常不按常規行事,行軍過程中不守隊列,休息時亂鬧。
徐海東看在眼里,知道“得讓這支隊伍更成型”,344旅被編入八路軍115師后,整編并不輕松。
徐海東與士兵們親密無間,他直截了當地說:“以后就不是單靠我們紅25軍了,聽命令,打仗打得才準”。
話雖這樣講,在344旅這支獨特的隊伍中,紀律與指揮仍然是挑戰。
1937年秋天,徐海東帶著344旅正式踏上抗日前線。
這支部隊雖然裝備一般,缺少重型武器,但士氣高漲,擅長伏擊和游擊作戰,士兵們個個身經百戰,經驗豐富。
344旅在對敵作戰時,屢次打出漂亮仗,每次任務中他們都能快速滲透、迅速出擊。
部隊中的“童子軍”們個個身手不凡,動作靈活,出奇制勝,讓敵軍摸不著頭腦,沒少吃虧。
戰事漸漸頻繁,344旅的問題也逐步暴露。
改編之初,政委一職被暫時撤銷,導致部隊缺少有效的思想工作。
多次高強度戰斗后,士兵們情緒疲憊,彼此溝通逐漸少了。即便戰斗意志堅定,也免不了疲憊。
徐海東思索良久,決定盡快恢復政委制度,加強思想政治工作。
344旅的情況,很快引起八路軍高層的關注。
1938年初,黃克誠受命前來344旅視察,他到部隊后,發現盡管士兵作戰勇猛,紀律卻有待加強。
黃克誠提出建議:344旅應立即恢復政委一職。
他認為思想教育是部隊的基石,有利于激發士兵的革命信仰。
他的建議得到了上級領導的認可,而徐海東也表示贊同。在黃克誠的到任安排下,政委體制重新恢復,他本人親自擔任政委,負責整頓和提升344旅的組織性與紀律性。
黃克誠到任后,立即著手進行思想教育。
他親自和士兵們談話,幫助他們回顧抗戰意義,進一步激勵他們。
還親自帶領大家學習,強化士兵們對八路軍宗旨的理解。344旅的士氣逐漸回升,紀律性顯著提升。
很多士兵在他的引導下,將344旅當作家一般的存在,士兵們個個奮勇爭先,戰斗作風也更加嚴謹。
1938年夏,344旅駐守山西陽城,日軍大部隊正在進攻中條山。
黃克誠和徐海東決定采取伏擊戰術,以弱勝強,打擊敵軍士氣。二人帶領部隊密切合作,黃克誠負責安排具體伏擊地點,而徐海東則調配戰斗小分隊。
幾天后,344旅士兵在日軍必經之地做好埋伏,黃克誠身先士卒,帶頭蹲守。
正午,日軍騎兵路過埋伏地,日軍騎兵以為是安全區域,未做任何防范。等他們走到近前,黃克誠一聲令下,埋伏的344旅士兵如猛虎出山,從草叢中躍出。
戰士們一輪猛攻,打得日軍措手不及,首戰告捷。
隨后的日軍增援隊伍陸續趕來,黃克誠和徐海東,指揮士兵分批次輪番攻擊,逐步瓦解敵軍的戰斗意志。
戰斗持續了一天,344旅以少勝多,將日軍的數次增援擊退。
日軍不得不撤退。陽城戰役后,344旅士兵的士氣再度被激發,戰斗力得到全軍肯定。
而黃克誠的政委工作,亦在此次戰役中得到了檢驗和認可,344旅在他的帶領下,逐步穩定下來,士兵們在戰斗中變得更加團結協作。
黃克誠的整頓與344旅的蛻變
黃克誠的嚴明和細心讓士兵們佩服。
一名小戰士在飯后偷溜出營地,被黃克誠親自帶回。他沒有直接批評,而是耐心問:“你溜出去做什么”?
小戰士害羞地低頭,黃克誠拍拍他的肩膀,說:“現在我們是八路軍的344旅,是打日本的隊伍。你看,大家一碗水喝,一個鍋里吃,不好好守紀律怎么成”?
小戰士一愣,趕緊保證:“政委,我下次一定不亂跑”。
黃克誠又積極組織,戰士們學習游擊戰術,教如何埋伏、突襲,還反復練習撤退與分散隊形。
他和士兵同吃同住,甚至與他們一起跑步拉練。
士兵們親切地喊他“黃政委”,不再畏懼,而是真心服氣。
1938年7月,日軍在山西南部發起攻勢。
陽城是戰略要地,日軍意圖在這里建立支撐點。黃克誠與徐海東商議決定,帶領344旅伏擊來犯日軍,保護當地群眾。
344旅迅速開拔,黃克誠和徐海東親自前往前線,帶領士兵在陽城北部埋伏。
伏擊當天,正是盛夏酷熱。
黃克誠和徐海東帶領士兵隱蔽在莊稼地里,一絲不動。
日軍騎兵行進,完全沒有察覺到伏擊。眼看日軍進入包圍圈,黃克誠一揮手,號令突襲。
戰士們如猛虎下山,從莊稼地中沖出,直撲日軍。
打頭陣的小分隊將敵軍打得措手不及,首戰告捷。接著,日軍反應過來,發動反撲。黃克誠鎮定自若,指揮士兵有序轉移,埋伏在高處繼續射擊。
戰斗持續了近半天,日軍傷亡慘重,最后被迫撤退。
黃克誠趁熱打鐵,組織戰士們進行戰斗總結,他說:“我們344旅雖然人少,但有紀律、有戰術,我們能克敵制勝”。
這一戰之后,344旅的名聲逐漸傳開,戰士們逐步脫胎換骨,成為一支更為成熟、強悍的八路軍隊伍。
徐海東的離開與黃克誠的接任
344旅經過整頓、實戰,逐漸穩定下來,但頻繁的作戰,讓徐海東身體狀況急轉直下。
多年的戰斗生涯,使他身上積累了不少舊傷,甚至要靠拐杖支撐行動。
每次黃克誠勸他休養時,他總是搖頭:“仗還沒打完,身上的病算什么。”
1939年初,徐海東的身體情況惡化,組織上終于批準他離開344旅,安排他去后方休養。
臨行前夜,徐海東召集344旅的主力團長、副團長們聚在一起,一一交代任務。
戰士們都知道,這位一直帶著他們沖鋒陷陣的“徐老虎”不得不暫時離開,眼中滿是不舍。
徐海東看著他們,拍拍每個人的肩膀:“大家記住,黃政委以后會帶著你們,好好聽指揮,別讓我失望。”
徐海東離開后,黃克誠接任344旅的指揮權,成為了戰士們的主心骨。
他延續徐海東的作風,嚴肅卻親切,時常與士兵們一同出操、訓練,他強調:“紀律、團結、戰斗力,這三樣缺一不可”。
戰士們逐漸接受他,并開始把他當成真正的指揮官。
1940年,344旅在黃克誠的指揮下,執行多項重要任務。
河北平原一帶日軍活動猖獗,黃克誠帶領部隊深入敵后,展開了游擊戰。
他采用分散小分隊的方式,襲擊敵人的補給線和小股部隊,打得敵人措手不及。
日軍聞訊后多次組織反撲,黃克誠則迅速指揮隊伍分散撤離,不給敵人任何集中打擊的機會。
344旅戰士們,逐漸適應了黃克誠的指揮風格,懂得如何靈活應變。
黃克誠則通過穩健的管理、嚴格的紀律,讓這支隊伍變得更加凝聚、強悍,成為八路軍的重要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