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0日,委內瑞拉總統就職典禮在委首都加拉加斯舉行,馬杜羅在國民議會正式宣誓就職新一屆委內瑞拉總統,開啟他的第三個總統任期,任期為6年。
根據委內瑞拉國家選舉委員會的計票結果,在去年七月舉行的委內瑞拉總統選舉中,馬杜羅獲 51.2%的選票,獲得了“壓倒性勝利”。而反對派聯盟“民主團結聯盟”候選人岡薩雷斯得票率僅為 44.2%,其他 8 名候選人合計得票 4.6%。
在委內瑞拉的選舉結果公布前,美國一直認為委內瑞拉的反對派將贏得這場選舉?!度A盛頓郵報》甚至打出標題稱:“委內瑞拉出口民調顯示,反對派領導人岡薩雷斯將獲得 65%的選票,會極大優勢擊敗馬杜羅?!?/p>
一、
馬杜羅·于1962年11月出生于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郊區的一個工人家庭,他的父親是當地工會的領袖之一。受父親的影響,馬杜羅上中學時就加入了委內瑞拉的“社會主義聯盟”,并積極參與查韋斯領導的第五共和國運動”,逐漸成長為查韋斯的左膀右臂。
查韋斯成為委內瑞拉總統后,也將馬杜羅視為自己的接班人培養,先后委任他當過全國代表大會主席、委內瑞拉外交部長,并在2012年成功連任總統后,任命馬杜羅為副總統。
2013年3月查韋斯去世后,馬杜羅接任總統。作為查韋斯欽點的接班人,馬杜羅繼承了查韋斯的衣缽,在外交上奉行反美政策。雖然遭遇了西方國家發起的“經濟戰”、反對黨聯盟組織的大規模暴力示威,美國以委國內人權和民主問題為由對委實施的經濟和金融制裁,以及身為反對派的委內瑞拉議長自立為總統等風波,但馬杜羅都成功地化解了上述危機,成為民眾心目中堅定的“反美斗士”,在委內瑞拉普通民眾中享有很高威望。
由于執政后延續查韋斯的反美政策,美國一直視馬杜羅為眼中釘,肉中刺。為此,美國扶持委內瑞拉的反對派領袖卡普里萊斯,在全國多地發起反政府示威,造成7人死亡、至少60人受傷的嚴重后果。
面對反對派制造的動亂,馬杜羅政迅速采取應對措施,成立了“反政變指揮部”,同時發表全國講話,指責卡普里萊斯等反對派在美國的支持下,在委內瑞拉挑起暴力事件,目的就是顛覆委內瑞拉政府。
隨后,馬杜羅頒布了兩項重大應對措施。一是下令全國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向國內外反委勢力進行軍事示威;二是實行新的“經濟緊急狀態”,以賦予他充足的權力應對反政府政變。這兩項措施也讓馬杜羅迅速平息了騷亂,控制了委內瑞拉的局勢。
二、
自查韋斯上臺以來,美國就與委內瑞拉尖銳對立,采取各種措施對委內瑞拉進行打壓。查韋斯還在世時,美國便不斷指責委內瑞拉破壞民主制度,威脅將實施美洲國家民主憲章的制裁條款,將其開除出美洲國家組織。
2016年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后,以參與販毒、支持恐怖主義和腐敗為由,向美國法院提起針對馬杜羅總統以及多名委內瑞拉政府官員的刑事指控。同時特朗普還推出了針對委內瑞拉的多項制裁措施,意圖逼迫馬杜羅下臺、實現委內瑞拉的政權更迭。
在特朗普的第一個任期內,美國便以參與販毒、洗錢、支持恐怖主義為名,先后對委內瑞拉實施了30輪制裁,制裁對象涉及馬杜羅本人、委內瑞拉政府的多位高級官員,同時禁止美國企業投資委內瑞拉企業,禁止美國金融機構參與委內瑞拉發行新債券和股權的相關交易;禁止美國公民個人和實體與委內瑞拉石油公司進行貿易。
在“極限施壓”政策的指導下,特朗普政府還拿出了一個“委內瑞拉民主過渡框架”的協議,要求馬杜羅辭去總統職務;委內瑞拉國會選舉產生一個過渡政府,在6個月內舉行新的大選。如果委內瑞拉不接受這個協議,美國將會凍結委內瑞拉在美國的全部資產。面對美國的這份協議 ,忍無可忍的馬杜羅,立即宣布與美國斷交。
三、
美國為什么要緊盯委內瑞拉這個南美小國?原因有兩個:石油和戰略位置。
委內瑞拉雖然是個小國,但卻擁有極為豐富的石油資源,其石油儲量甚至超過了沙特,位列世界第一。而美國又是委內瑞拉最大的原油進口國,2017年的時候,美國每天從委內瑞拉進口石油61.8萬桶,這也決定了委內瑞拉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美國的注意。
從地理位置上看,委內瑞拉位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戰略通道上,一旦控制了委內瑞拉,就相當于控制了這兩條戰略通道,因此美國一直想通過控制委內瑞拉,控制住南美洲這個“美國的后院”。
可現實是,委內瑞拉是南美國家中最反美國的,而且也是與俄羅斯關系最好的。早在2006年,委、俄兩國便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在政治、軍事、貿易、能源等多個領域開展了深入的合作。馬杜羅上臺以后,俄羅斯向委內瑞拉提供了至少170億美元的貸款,美國擔心俄羅斯會對這里的石油產業進行直接控制,影響美國的利益。
為了對抗馬杜羅,在美國的暗中支持下,靠近委內瑞拉的圭亞那加大了其境內埃塞奎博地區附近海域的油氣開發力度,導致與委內瑞拉的關系趨于緊張。
四、
埃塞奎博地區位于圭亞那中西部,面積達15.9萬平方公里,與委內瑞拉領土相鄰,有豐富的鋁土礦、鉆石、錳、黃金、鈾、石油和天然氣儲備。
委內瑞拉和圭亞那均為南美洲加勒比海沿岸國家,先后于1811年和1966年脫離西班牙和英國殖民統治而實現獨立。長期以來,委內瑞拉和圭亞那圍繞埃塞奎博地區存在領土爭端。而導致埃塞奎博地區主權爭議的原因,是殖民時期劃界不清以及美英等大國操縱國際談判所導致的結果。
2015年7月,委內瑞拉將埃塞奎博領土的爭端提交聯合國,要求聯合國和國際法院對該領土的所有僅進行仲裁。但在美國的干預下,這一要求最后不了了之。于是委內瑞拉圍繞收復埃塞奎博領土舉行全民公投,全國約95%民眾支持收復埃塞奎博地區。
隨后,馬杜羅宣布埃塞奎博地區為委內瑞拉領土,要求爭議地區的投資者在三個月內撤離,稱委國家石油公司將在該地區頒發開采石油、天然氣和礦產的許可證,并將在附近設立新的軍事區。
面對委內瑞拉的決定,聯合國安理會和南美國家都呼吁雙方保持冷靜,督促“雙方進行對話,尋求和平的解決方案,避免單方行動導致形勢惡化”。
圭亞那總統伊爾凡·阿里指出,委內瑞拉當局的行動對該國領土完整構成威脅,并將委內瑞拉的這一舉動比喻成當年薩達姆對科威特的入侵事件。
我們都知道,在伊拉克與科威特圍繞石油問題的談判破裂后,伊拉克于1990年8月2日入侵了科威特。隨后,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后,于1991年1月16日開始對伊拉克發動進攻。在經歷了42天的空襲后,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宣布從科威特撤軍。
這場戰爭后,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也為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打下了伏筆。
十幾年后,,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于2003年3月20日繞開聯合國,對伊拉克發動了軍事行動,最終推翻了薩達姆政權。2006年12月30日,發動海灣戰爭的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以反人類罪被執行了絞刑。
五、
令人意外的是,盡管美國視馬杜羅政府為眼中釘、肉中刺,意欲處置而后快,但在此次委圭沖突上卻的表現,卻遠不如當年對伊拉克時那般強硬,反而顯得有些進退兩難。、
美國僅發表聲明,表示堅決支持圭亞那對爭議地區的主權,要兩國尊重1899年國際法庭做出的裁決,并表示美國并不希望委圭之間爆發武裝沖突,因為武裝沖突不僅將影響兩國的石油生產和出口,還將造成大量難民外溢。
與此同時,美國又拉上不少拉美國家積極參與斡旋,將委總統馬杜羅與圭總統阿里請到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會晤,由來自巴西、哥倫比亞、聯合國、加勒比國家共同體及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的代表進行調解,最終讓委、圭兩國同意避免使用武力激化埃塞奎博地區緊張局勢,成立聯合委員會解決雙方的領土爭端。
據俄羅斯通訊社報道,盡管美國時任總統特朗普本人非常傾向于對委內瑞拉動用武力,但在實際決策中還是沒有選擇武力進攻,其原因無非是擔心美將深陷阿富汗和伊拉克之外的另一個泥潭。
委內瑞拉雖然在美國后院,但準備一場武力進攻也并非易事。委的面積是伊拉克的兩倍,人口 3100 萬,軍隊 16 萬。以俄羅斯通訊社的估計,美國想要打贏這場仗必須集結 15 萬地面部隊,外加??哲姾途W絡部隊的配合。就算美國解決了馬杜羅政權,它也將面臨委內瑞拉的戰后治理上的諸多難題。
美國清楚地知道,馬杜羅與薩達姆不同,他在委內瑞拉有著深厚的統治基礎。即使推翻了馬杜羅政府,也會應對各種支持馬杜羅的游擊隊襲擊,至于完成這個國家的戰后重建,更是一場長期消耗戰。這些對于美國財政來說是又一筆難以承受的負擔,甚至可能再次削弱美國本來已經衰落的國家實力。
由于委內瑞拉在俄羅斯全球戰略格局中有著特殊地位,是俄羅斯在拉美地區戰略接觸的核心和主要軍事合作伙伴之一,因此俄羅斯一直支持馬杜羅政府。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步步蠶食俄羅斯生存空間,受到西方孤立時,俄羅斯也需要在美國的“后院”保持一個與美國對抗的政權,以分散美國的注意力,因此絕不會對馬杜羅坐視不管。而這也是美國不敢對馬杜羅隨便動武的另一重要原因。
馬杜羅的第三個優勢是,其所在的統一社會主義黨在委內瑞拉長期實行“福利主義”模式,比較顧及中下層選民利益,老百姓對他的政府抱有不小的好感。而馬杜羅也表示,在他的第三個任期內,委內瑞拉會進一步加強與金磚國家的合作,繼續推動南美一體化進程,爭取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作用。
正是以上三個原因,注定馬杜羅絕不會成為“薩達姆第二”。
參考資料:
《北京日報》:《長期內外交困的馬杜羅何以屹立不倒?》
中國社科院:《特朗普強化對委內瑞拉制裁,馬杜羅能扛住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