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近日,關于“論文AI率”的討論,頻頻沖上熱搜。
在多個社交平臺上,不少大學生因論文AI率高而叫苦連連。
有網友苦惱“如何自證不是AI”,也有網友吐槽論文AI率的檢測費用↓
5月20日,南京大學本科生院發布《關于加強2025年本科畢業論文(設計)管理工作的通知》。
通知明確,本屆畢業論文面向學院開放“維普AIGC檢測”,由學院自主選擇使用檢測功能(是否需要檢測請以各學院通知為準)。該功能可為學生提供單次免費檢測服務,其檢測結果是基于算法模型的概率性分析,存在技術局限性,僅作為學術規范性輔助參考,不作為論文原創性判定依據。
多所高校畢業論文檢測AI率
專家指出可能造成“誤判”
此前,西南交通大學、天津科技大學、湖北大學等多所高校提出,學生的畢業論文除了要通過查重、答辯外,還需檢測AIGC(AI生成內容)工具使用情況。
這意味著,若論文的AI生成率過高,學生可能面臨重新修改、二次答辯甚至無法畢業的情況。
然而,有網友將《滕王閣序》《岳陽樓記》等名篇輸入檢測系統,發現AI率超過50%。
5月初,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董晨宇將剛剛完成的研究秀場直播產業的論文,提交至某學術論文檢測平臺,得到的結果令他哭笑不得。他發現,系統標紅的“高度疑似AI生成”段落,是他們研究團隊耗時3年扎根基層、追蹤多個真實案例寫成的內容。
關于論文AI率檢測是否準確的問題,引發爭議。
同濟大學法學院互聯網與人工智能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張韜略認為,當前AI生成內容檢測工具的技術成熟度存疑,若直接用于判定學生學術誠信,可能存在誤判風險。
他強調,學術能力培養需回歸教育本質,技術檢測應作為輔助手段,而非唯一評判標準。
“檢測工具的訓練樣本可能無法跟上AI進化的速度,不同AI模型的輸出結果也存在差異,這些都造成檢測結果具有不可靠性。”董晨宇表示,OpenAI在2023年因難以準確檢測AI生成內容而暫停相關檢測工具服務,而國內一些商業公司仍在開發相關檢測工具。
張韜略建議,在技術成熟之前,高校應避免將AIGC檢測作為強制性畢業環節,而應更多關注如何引導學生合理使用AI工具,將其融入學習和研究過程中,培養學生與AI建立協同的智慧生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能力。
5月23日,中青評論發文《與其試圖用AI打敗AI 不如回歸對論文質量的關注》:如果學術研究的目的是對真理和真相的探索發現,該討論的就不是論文寫作中是否使用了AI,AI使用了多少,而是如何使用AI......荀子說,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會使用工具,是人的一種本質力量。
中國青年報(見習記者 鄒竣麒 劉胤衡 記者 陳曉 評論:楊新敏 整理:陳茜)部分來源:南京大學本科生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