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題目或許會引起誤會。
有人可能覺得說這話的人一定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哪有人不希望自己孩子優秀的?世間父母哪個不盼著兒女成龍成鳳?
但有了歲月的沉淀和社會的積累,就會漸漸明白有些事強求不得,倒不如順應著來。
優秀的孩子有可能會在年老時給予的只能是遙遠的陪伴,因為成績優異的孩子可能留學海外、定居其他城市,他們給父母帶來榮耀,卻也意味著更少的團聚。有老人苦笑:“別人羨慕我兒子在硅谷,可自己連生病時能遞杯熱水的人都沒有。
反而是留在身邊的孩子,雖然做著普通的工作,但每到周末假日就能帶著孫子孫女回家吃飯,父母生病時能及時送醫,閑暇的時候能為父母做一頓飯。這種“平凡的幸福”“溫暖的煙火氣”,是許多高成就子女家庭難以獲得的。
近期,圍繞“要不要盼著孩子太優秀”的話題,近日,天津新聞廣播(FM97.2,AM909)《老爸老媽》節目(每天下午15:00—16:00),與聽眾網友展開了深入討論。
1
隔著山海的 “優秀”,不如送到手邊的一碗熱飯
一位已經八十多歲的林奶奶,她的兒子在外人眼中就是非常優秀的,自己在國外開公司,孫子們也都在國外生活。逢年過節也不能趕回來,二十多年來,兒子一家只在春節的時候,回來過兩、三次。但鄰居們還是會夸林奶奶有福氣,孩子們都有出息,但老太太總是這樣對待這樣的夸贊,她說:“他們是他們,我是我,跟我一點關系都沒有!"這話聽著讓人感嘆,因為老人只想能有親情陪伴,但這樣的缺失,時間久了,讓她所有的驕傲也滿滿淡化了。
也有相反的例子。劉叔叔的兒子,讀書時很普通,后來在自家小區門口開了間小超市。每天劉叔叔都會拎著保溫飯盒給兒子去送飯,爺倆蹲在店門口邊吃邊聊天。劉叔叔生病的時候,他兒子雇了個人幫忙看店,天天推著輪椅陪老爺子曬太陽。這樣的照顧和陪伴,總會讓人覺得比那些隔著山海的視頻問候更讓人安心。
兩種不同的養老境況,引發了《老爸老媽》節目聽眾和網友的熱議
聽眾張阿姨在天津新聞廣播《老爸老媽》節目中說:“自己的兒女從小就不用自己操心,現在一個在加拿大,一個在北京,不管是外地的還是外國的,都不能常常見面,逢年過節,有時候就通過視頻里問候一下,特別是孫子孫女三年沒見過了,挺想念的。不過想想他們過得挺好,自己也很安慰,就是有時候太寂寞了,有時候想如果孩子們不是那么優秀,也許就能陪在自己身邊了。”
張阿姨今年81歲,想到孩子們在外面闖出自己的一片天,日子過得安穩,自己也很知足,就是偶爾會想,如果孩子們沒那么優秀,沒飛得那么遠,說不定現在還能陪她逛逛菜市場,圍坐在飯桌前吃頓熱乎飯。這份關于思念與成全的獨白,或許說出了無數空巢老人的心聲。
在《老爸老媽》節目聽友群中,
聽眾朋友們也討論個不停:
聽友群二維碼,歡迎掃碼關注加入《老爸老媽》大家庭
2
養育的初心,就是為了金榜題名?
父母總想把最好的東西都給孩子,把大部分的錢也花在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之上,希望他們能有出息,未來能過上好的生活。這些初衷是好的,可是當手心里的寶貝一天天長大成才,最后飛離父母的手心,父母的腰板卻不再挺拔了,兩鬢生出了白發。
他們漸漸地老了,身體大不如從前了,可是兒女們卻不能在身邊照顧他們,陪伴他們度過幸福的晚年。
牽掛總是在電話線中,期盼就是在一年的假期時,父母的日歷上寫滿了歸期,可是兒女離他們的生活卻越來越遠了。
時間安得兩全法,孩子如果太優秀可能就會更多的忙于自己的事情,不過不是說這樣的孩子不孝順,而是很難兼顧事業和家中的老人。這也讓我們去思考,或許我們都該學著放下那份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的執念,珍惜眼前平凡卻珍貴的溫暖,因為人生最難得的圓滿,往往藏在日常的陪伴里。
網友@老來樂:我孫子學習成績一般,兒子兒媳總著急上火。可這孩子特別孝順,知道我愛吃糖炒栗子,每次放學路過都記得給我買點。周末還會和我去菜市場,一起挑菜砍價。我打心眼里覺得,這樣的孩子就很好,不用非得成為別人眼中的‘佼佼者’。”
網友@溫暖:我大兒子在深圳創業,忙得腳不沾地,偶爾視頻也是匆匆幾句。小女兒留在我身邊,在超市工作,雖說收入不高,但每天都能陪我聊會天。逢年過節,大兒子寄回來的禮物再貴重,也比不上女兒親手包的餃子香,一家人熱熱鬧鬧圍坐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幸福。”
網友@歲月靜好:我兒子就曾經是我的驕傲,現在國外定居了,機票太貴,難得回來一次,但是我覺得他們過得好就可以了,年紀再大點和老伴可以去養老院。
網友@信念:以前總拿鄰居家孩子和自家的比,嫌我家孩子沒上進心。直到有次我突發高血壓住院,他衣不解帶地照顧了我半個月。看著他忙前忙后、累得眼睛都熬紅了,我突然覺得,孩子平安健康、孝順懂事,比什么都強,何必非要追求那些遙不可及的‘優秀’呢?”
網友@林間漫步:我家閨女當年放棄了大城市的工作機會,回來考了個普通公務員。剛開始我還埋怨她沒出息,現在卻慶幸她留在身邊。每天早上,她會早起給我熬碗粥;傍晚陪我在公園散步,耐心聽我講過去的故事。這種平淡的日子,充滿了實實在在的溫暖,是再多的功成名就都換不來的。
在天津新聞廣播《老爸老媽》聽眾中,也有人講述了自己的故事,希望用自己的經歷帶給我們感悟。
聽眾劉叔叔娓娓道來了兩個小故事:第一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他的鄰居。鄰居的兒子是獨生子,從小成績優異,聰慧過人,后來定居英國,在海外成家立業。有一年母親生病了,正趕上兒子參與了公司的重大項目,根本無法回來探望生病的老人,結果連最后一面都沒見到。
第二個故事是自己的親身經歷。自己的女兒學習成績一般,在一所職業大學畢業后,就在附近的一家超市工作,但為人熱情,平時會幫老鄰居們買菜買糧以及一些常備的家庭用品。對自己家的照顧更不用說了,下班后常常給老兩口做飯,洗衣服,沒事聊聊工作上的煩惱,日子雖然平淡,但也讓父母覺得晚年踏實、幸福!
3
養老困局: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難題
養老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網友們對此也有著諸多感慨。不少網友表示,現在社會養老機構越來越多,設施和服務也在不斷完善,可老人內心的孤獨感卻依舊難以消除。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些例子,無論是怎樣的子女,老人在情感上都得不到滿足。
有的網友還提到,社會養老和家庭養老似乎總是難以平衡,一方面社會養老無法替代子女陪伴帶來的那種親情溫暖。另一方面,家庭養老又受子女現實情況的諸多限制,導致很多老人陷入了養老的困局之中。
我們鼓勵孩子去追求優秀,這本身并沒有錯,可在這個過程中,又該如何實現孝順和陪伴的平衡?
社會學家表示,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的當下,“空巢老人” 現象與子女 “優秀” 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社會學研究表明,父母的情感需求滿足度與子女的物理距離呈正向關系。所謂 “優秀” 帶來的成就感,本質上是社會價值的外化;而陪伴承載的親情溫度,卻是生命本質的需求。這并非否定追求卓越的意義,而是提醒父母:在規劃孩子人生時,需平衡“社會期待”與“家庭情感聯結”,避免將“為你好”異化為 “為我面子”的情感綁架。
家庭關系中,“分離”與“依戀”本就是動態平衡的過程。優秀的孩子走向遠方,某種意義上是完成了“個體社會化”的使命;留在身邊的孩子,也可能在親密關系中實現自我價值。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看見”——看見孩子的獨特性,看見自己的情感需求,更要看見“優秀”標簽下可能隱藏的情感缺失。真正健康的親子關系,應是父母放下“必須如何”的執念,讓孩子以自己的節奏成長,同時父母也能在子女的人生軌跡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生活重心。
作為父母,總盼著孩子能過得好,曾經執著于“優秀”二字,卻在歲月流轉中慢慢懂得,孩子飛得再高再遠,不如身邊有份觸手可及的溫暖。所以不必強求孩子成為別人眼中的佼佼者,平安健康、常伴左右,或許便是人生最大的圓滿!
對于要不要讓子女更優秀,人們其實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么您是哪一種父母呢?是否也曾要求自己的兒女一定要優秀?比如必須要考上大學、得比爸媽有出息?有沒有替孩子去規劃人生?
如果孩子如您所愿有著非凡的成就和人生,但就是不能陪伴身邊,您會失落嗎?遠方的成就能不能溫暖眼前的冷清?優秀的孩子和陪伴在身邊貼心的孩子,如果只能選一個,您會如何選擇?
老爸老媽,快把您的生活與故事告訴我們,可以在天津廣播或天天電臺道微信公眾號回復“老爸老媽”加入群聊,或撥打熱線電話23601111、23601111,反映您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建議,我們都會認真傾聽,與您交流。
記者 | 王淳
編 輯 | 陳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