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面不吃蒜,香味少一半”
2000年前西漢人
對大蒜有多愛
看看這款“蒜味”十足的銅壺就知道了
一顆大蒜頂頭上
這個壺造型很別致
蒜頭銅壺
從下往上看
圓鼓鼓的肚子
頸部細長
造型雖然優雅
但實在過于大眾化
直到看到壺口部分才眼前一亮
口沿處隆起的部分
平均分成六瓣
像極了一頭大蒜
6個“蒜瓣”均勻分布
壺口最上方的設計更加逼真
像極了一頭大蒜頭朝下放置時
露出的底部
這一新奇設計堪稱畫龍點睛
使平平無奇的銅壺
瞬間擁有獨特記憶點
同時不禁好奇
工匠對蒜到底有多愛
才會想到把壺口做成這一造型
蒜頭壺比大蒜出現更早
咋回事?
蒜頭壺這一器形
流行于戰國晚期至西漢中期
最早出現在戰國晚期的秦墓葬中
被視為是秦文化的代表
△戰國 銅蒜頭壺 西峽縣博物館藏
蒜頭壺最初僅見于關中一帶
隨著秦統一六國
這一器形逐漸傳到各地
先是陜西周邊的湖北、四川、河南等
之后山東、廣東等地也有發現
而一個有趣的事實是
目前普遍認為
大蒜是西漢時
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
也就是說蒜頭壺造型比大蒜“本蒜”
在中國出現的時間更早
蒜頭壺的設計靈感
可能是大蒜傳入前的本土小蒜
抑或是這一器形參考物另有其他
目前尚無定論
人人都愛蒜
蒜頭壺火了幾千年
中式經典蒜香誰能不愛
蒜頭造型也一直大受歡迎
一顆顆各種顏色、材質的“大蒜”
都將壺、瓶本身的枯燥打破
充滿趣味性
這只明代蒜頭壺
以蒜做壺身
更像一頭逼真的大蒜
△明 蒜頭壺 故宮博物院藏
到明清時期
還出現許多
不同釉色的蒜頭壺或蒜頭瓶
△明 漳州窯蒜頭瓷壺 常州博物館藏
這件瓷壺釉色呈象牙白
與大蒜的相似度99.99999%
如果不是頸部裝飾的螭龍紋
足以“以假亂真”
△清 黃釉蒜頭瓶 故宮博物院藏
黃釉的蒜頭瓶
一眼看去是不是有糖蒜那味了
中式器物之美
藏在每一個生活與藝術交融的巧思里
樸實之中透露著設計的靈動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