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重器映照千年文明,稚嫩童聲傳遞文化薪火。5月19日,在寶雞周文化旅游節石鼓山旁的非遺展區,一場別開生面的“小小傳承人”主題活動吸引了大批游客駐足。來自本市幾所小學的數名“紅領巾講解員”身著漢服,用童趣語言講述青銅器復仿制技藝的歷史,并現場推廣考古盲盒,為傳統非遺注入青春活力。
“青銅器是周人寫給未來的信”
下午七時許,展臺上陳列的何尊、鹿尊等青銅器復仿制品在夕陽下泛著神秘的古樸光澤。小龐同學手持話筒,指著器物上的饕餮紋解釋道:“這些紋路像密碼一樣,藏著周人‘敬天法祖’的信仰。”她身后石鼓山上的青銅器博物院神圣肅穆,仿佛默默為小學生們站位支持。幾名小講解員輪番講解青銅器的泥范法失蠟法的工藝流程、歷史、制模、翻范、澆鑄等步驟,動作雖顯稚嫩,卻贏得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來自高新二小六年級的武羽澤同學更是用英語全面講解,小武同學的父親說:“因為全家把央視《非遺里的中國》寶雞青銅器技藝看過幾次。第一天在展區偶遇傳承人,孩子特別激動。我們想著非遺要面向國際,青銅器更要走向世界,因此就讓孩子試著用英文講講我們的何尊。”
考古盲盒就像時光膠囊,每一鏟土都可能挖出驚喜!在互動體驗區,一位同學舉起一件挖出何尊小模型的盲盒向游客展示。盒內裝有包裹小型仿古文物的泥土塊、小型挖掘清理工具包,游客可親手體驗發掘、清理、拼接青銅器的過程。來自西安的游客李女士帶著兒子“挖”出一尊迷你版西周銅鼎后感嘆:“孩子邊玩邊學,比課本更直觀!”
非遺傳承從“娃娃課堂”破題
據介紹,此次展出的青銅器復仿制品和考古盲盒均出自省級非遺項目岐山青銅器傳承人于安君老師的工坊,傳承人團隊自去年推出“青銅尋蹤”考古盲盒。以“考古發掘+文物復原”為核心體驗,將經典青銅器復仿制技藝融入現代潮玩形式,讓學生們在動手探索中感受青銅文化的厚重與匠心。
這些“小小講解員”團隊經過短暫的培訓,已能熟練解說十余件周代青銅器的文化內涵。
“讓非遺‘聽得見’更要‘摸得著’。”通過“童言童語+沉浸體驗”的模式,既破解了文物講解的專業性門檻,又以考古盲盒為載體,將文物保護理念轉化為可參與的現代文創。活動當天,近百份考古盲盒一小時內售罄,多家研學機構現場洽談了考古盲盒的合作意向。
文旅融合催生教育新場景
傍晚,展區變身臨時課堂。傳承人老師手持青銅爵,為孩子們揭秘器型與周禮的關聯:“三足象征天地人,流口翹尾的設計對應著‘酒禮敬四方’的禮儀……”這種“非遺進校園+文旅出課堂”的雙向聯動模式,未來將成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高效途徑。
夜幕降臨,無人機群在神秘的夜空中巧妙地組合成醒目的何尊和銅鼎,青銅器的光影在孩子們的笑聲中流轉。當古老技藝遇見新生代,寶雞這座“青銅器之鄉”,正以創新的姿態奏響文化傳承的時代強音。
責任編輯:安心 審核:楊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報料關注西北信息報微信公眾號(xbxxbwx)留言或加編輯微信號:y609235490 投稿郵箱:xbxxb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