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或許是麗江最后一家舊書店。
在象山市場的東入口,一座鐵皮棚子支起的“尋未舊書店”,像一艘擱淺在人間煙火里的木船。當網紅書店用咖啡香與文創周邊編織出精致的消費場景時,這里仍固執地守著舊書特有的陳味與油墨香,用十六平米的空間,為城市留存一片未被算法馴化的精神原鄉。
53歲的李龍永是這艘“書舟”的掌舵人。這位來自貴州納雍的漢子,自1989年起就開始在昆明闖蕩。1999年,已在昆明打拼十年的他仍兩手空空,遂帶上自己多年來積攢的上百本武俠小說意外踏入二手書行業。2013年隨鶴慶籍妻子遷居麗江后,曾嘗試瑪咖生意卻鎩羽而歸。2015年,他重操舊業,繼續與書為伴。
在疫情前的日子里,他是街頭巷尾的“游擊隊員”——一輛電動三輪車,一塊黑布鋪地,幾摞舊書和文玩就是他的全部家當;直到2020年,才終于在象山市場的一隅安頓下來。
這個總自嘲“沒怎么上過學”的貴州漢子,卻給小店取了個極富詩意的名字——“尋未”。他說,是探尋未來的生活,也是探尋那些尚未被發現的價值。在他眼中,每一本舊書都是一段未完成的故事,等待某個黃昏與知音相逢。
菜市場里的書店,聽起來像是個矛盾的存在,卻在這里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市井的喧囂與書香的靜謐達成和解,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生態。
小小的空間被三四千本書籍填滿,每一寸空間都被精心利用——書架上被塞滿兩層,各種縫隙也被不同開本的舊書巧妙占據。文學、歷史、哲學、醫學典籍與本土文獻在逼仄空間里達成奇妙共生。這種“滿”不是雜亂,而是一種有機的生命力,是知識與故事在有限空間里的無限延伸。
有人笑稱這里不適合拍照打卡,但正是這種凌亂的真實,才讓淘書的樂趣回歸本質。買書不是目的,相遇才是。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本打動你的書會從哪個角落冒出來。或許是一本泛黃的攝影圖冊,或許是一冊關于地方歷史的孤本,又或是兒時讀過的武俠言情。
翻開這里的舊書,你能聞到獨特的“陳年香”——那是紙張、油墨與時間共同作用的氣息。有時會在書頁間發現前主人的痕跡:一張老照片、一枚書簽、一段批注。這些無意中保留下來的生活碎片,讓我們得以一窺另一個時代的面貌,與陌生的靈魂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
“尋未”的特別之處,還在于它是一個多維度的時光容器。除了滿架的舊書,這里還陳列著老李二十年來淘來的老物件:老式電視機、收音機、相機、銅鎖、瓷器、錢幣……這些器物與書籍共同構建出立體的時代切片,讓每個踏入者都成為時空旅人。
當電子閱讀蠶食著紙質書的領地,當“斷舍離”成為生活哲學,老李的舊書店反而煥發出奇異生命力。這里沒有精準的圖書分類系統,卻有最鮮活的文化記憶;不提供標準化的消費體驗,卻讓每個尋書人都能觸摸到時間的肌理。
正如店名暗含的深意——在快速迭代的城市肌理中,“尋未”始終為那些被遺忘的故事保留著回溯的通道。
有人說,舊書店是“時間穿插、空間錯位”的世界。在這里,每一本書都是一段旅程的終點,又是另一段旅程的起點。
“為書找讀者,為讀者找書”是老李的信條。他會記住常客們的偏好。遇上老客上門,老李會神秘兮兮地從柜臺下抽出幾本舊書:“給你留著呢!” 有時又攤開手:“最近沒啥好書。” 但每個常客都知道,這句話背后藏著對書的敬畏——他不愿用平庸的書褻瀆讀者的期待。
暮色降臨時,菜市場的喧囂漸次退去,鐵皮棚子里的臺燈次第亮起。老李擦拭著剛收來的幾本老書,某個瞬間,他仿佛看見無數個愛書人的靈魂,正透過書頁的褶皺向他輕輕頷首。
讓漂泊的精神永遠有個可停泊的港灣。
更是城市記憶的避難所,
它不僅是書的驛站,
這或許就是舊書店存在的終極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