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說的好,知恩圖報,24孝,不過如此!李嘉誠家族之所以能有今天,一方面是李嘉誠本人極高的商業天賦,但背后其實也離不開中國內地曾經給予的一系列優惠政策!當年李嘉誠家族先是依靠英國政府起家,隨后又獲得了中國內地政府的一系列優待政策。
李嘉誠1950年代在香港的起家,本質上是利用殖民經濟體系的制度縫隙完成原始積累。通過收購英資企業和記黃埔,其成功將殖民時代的政商關系轉化為商業資本。1967年香港暴動期間,李嘉誠以低價收購大量房產地皮,這種危機中的抄底策略,實則依托于港英政府對華資企業的默許性扶持。
事實上,中國內地改革開放政策為李氏家族提供了雙重紅利。在地產領域,“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政策使其能以低成本獲取核心地段,上海世紀商貿廣場、北京盈科中心等項目的“低買高賣”操作,11年增值6.25倍的財富神話,本質上是對城鎮化紅利的精準套現;在基礎設施領域,港口、電力等壟斷性行業的開放,則讓其得以構建“準國家資源”型的商業護城河。
李嘉誠家族的財富傳奇,實質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世界互動的一個縮影。其成功既得益于“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寬容,也受惠于全球化帶來的資本流動自由。當這個商業帝國在英國構建“民生帝國”,在內地實現“低買高賣”,其資本運作的每個毛孔都滲透著時代紅利。
2025年5月21日,香港廉政公署(ICAC)代號"戰鼓"行動曝光長實集團旗下觀塘安達臣道項目的系統性腐敗。該項目是香港政府為緩解住房壓力推出的民生工程,長實集團2020年以49.5億港元中標,承諾建設2926套住宅,其中1000套以市價八折出售。然而調查發現,鋼筋配置出現"疏、少、幼、無"問題,間距擴大30%,橫梁承重結構缺失,安全隱患嚴重。
長實集團對分包商資質審查流于形式,施工監管形同虛設。項目停工近一年后才被迫整改。怎么說呢?長實集團通過離岸架構轉嫁責任,形成"總包商-顧問公司-分判商"責任真空帶,與早年通過開曼群島避稅、英國電網逃稅等操作一脈相承。
對于國家為什么要查李嘉誠家族,我相信朋友們心里都有數!商人賺錢是天經地義,但商人也有自己的祖國,如果說一個商人心中沒有祖國,那么又談什么祖國對他的保護呢?
事情還得從李嘉誠擬向美國貝萊德財團出售的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巴爾博亞港與克里斯托瓦爾港),控制著全球6%海運貿易通道,直接影響中國21%的外貿貨輪通行權。若美方通過資本運作實現"長臂管轄",這對我們是極為不利的。
我認為,這場調查不是終點,而是新時代的起點。它昭示著中國商業文明正在經歷的蛻變。中國企業家們,也有責任承擔起中國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