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空軍已經開始測試兩款AI戰斗無人機YFQ-42A和YFQ-44A,號稱能像跟班小弟一樣配合F-35打仗。五角大樓砸了89億美元搞這個"協作戰斗機"計劃,目標很明確:2028年前搞出1000架,每架成本壓到3000萬美元——要知道一架F-35要燒掉1億美元,這賬算得精明。
但美國人這波操作真能甩開中國嗎?
看看珠海航展上亮相的FH-97A,能帶8枚導彈給殲-20當保鏢,新疆馬蘭基地的GJ-11隱身無人機甚至可能上航母。兩邊都在玩同一個套路:用便宜無人機當炮灰,保護昂貴的有人戰機,順便用AI搶"先發現先開火"的致命優勢。這場軍備競賽看似拼技術,實則是中美在算三本賬。
第一本賬是成本戰。美國F-35項目已經貴到國會難以接受,現在搞3000萬的無人機明顯是學中國"白菜價"打法。
但中國更狠,FH-97A這類無人機背靠完整工業鏈,成本可能壓得更低。未來臺海要是真動手,美軍要面對的可能不是幾架無人機,而是鋪天蓋地的"蜂群"——就像用美團外賣的價格造巡航導彈,這誰頂得???
第二本賬是技術陷阱。美國吹噓AI自主控制多先進,但阿富汗戰場連掃地機器人都能迷路,真到復雜電磁環境里,這些算法會不會突然智障?
中國倒是務實,先解決有無問題,GJ-11直接抄了美軍X-47B的飛翼設計,隱身性能不差。但核心問題一樣:AI決策能不能分清平民和士兵?去年聯合國吵翻天的"殺人機器人"倫理問題,現在成各方默契的灰色地帶。
最要命的是第三本賬——作戰體系顛覆。無人機不是單打獨斗,美軍想用它們給F-35當眼睛和盾牌,中國則盤算著用無人機+東風導彈玩"飽和攻擊"。
想象一下:戰時幾百架無人機帶著電子干擾設備沖鋒,有人戰機躲在后面放冷箭,這畫風完全顛覆了傳統空戰。美國人賭AI能碾壓,中國人賭數量能淹沒人,就像坦克剛上戰場時,老派軍官還在爭論"騎兵該怎么反制"一樣滑稽。
現在最魔幻的是,兩邊都在摸著石頭過河。美軍第六代機拖到2029年才能試飛,中國殲-20配無人機才剛開始測試。但戰爭不等人,烏克蘭戰場已經證明,500美元的自殺無人機能干掉百萬美元的坦克。
未來五年,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實驗室里的黑科技變成戰場標配——比如AI自主鎖定目標,比如無人機群突防防空網,甚至可能出現"算法戰"這種新名詞。
說到底,這場"忠誠僚機"競賽比的根本不是誰先造出來,而是誰能把技術轉化成實戰能力。美軍有硅谷的算法優勢,中國有完整的無人機產業鏈,但最終檢驗標準的只有一條:當衛星導航被干擾、通訊被切斷時,這些AI能不能像訓練時那樣靠譜?畢竟真打起來,可沒有程序員現場debug的機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