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理論中,小腦萎縮表現出的共濟失調、步態不穩等癥狀,本質上是"萎癥"范疇。與震顫類似,這些癥狀并非獨立疾病,而是肝腎精血虧虛、髓海不足的外在表現。臨床上常見患者長期忽視初期癥狀,直到出現明顯功能障礙才就醫,此時更需要從根源調理。
典型病例
患者情況:男性,56歲,5年前開始出現輕微步態不穩,近半年加重伴語言遲緩。西醫MRI提示小腦輕度萎縮,診斷為"遺傳性共濟失調"。
主要癥狀:
- 行走需扶墻,直線行走困難
- 持物時手部意向性震顫
- 言語含糊,反應遲鈍
- 伴頭暈耳鳴、腰膝冷痛
- 夜尿頻多(4-5次/晚)
- 舌淡胖有齒痕,脈沉細
中醫辨證:此屬"骨搖癥",證屬肝腎陽虛兼髓海不足。患者年過五旬,腎陽衰微則不能溫煦筋脈,肝血虧虛則風動于內,精不生髓則腦竅失養。
治療方案
急性進展期(前2個月)
治則:溫補腎陽,填精益髓
方藥:
熟地、山萸肉、鹿角膠(烊化) 、肉蓯蓉、巴戟天、當歸、桂枝、制附子(先煎) 、牛膝、遠志、石菖蒲、枸杞子等。(部分方藥,切勿擅自使用)
調理(3-6個月)
調整重點:加入血肉有情之品
方藥調整:
- 加紫河車粉(沖服)
- 鹿角膠增至
- 去遠志,加益智仁
治療機理詳解
- 溫陽化氣:附子、桂枝激發腎中元陽,改善基礎代謝
- 填髓充腦:鹿角膠、紫河車直接補充髓海物質基礎
- 通絡開竅:石菖蒲解決"腦竅蒙蔽"關鍵病機
- 引藥上行:牛膝引導藥力直達下肢,改善步態
康復關鍵點
- 節氣調養:重點把握冬至前后一月的補腎黃金期
- 運動配合:五禽戲中的"鹿戲"可強化腰部力量
- 禁忌:嚴格忌食綠豆、冷飲等損陽之物
田衛東醫生提示:小腦萎縮的發展如同逆水行舟,中醫干預越早,保留的功能就越多。對于已確診患者建議中藥調理,可延緩進展。
注:文中方劑需在執業中醫師指導下使用,個體差異需辨證調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