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初夏,竹林新綠,本該是日本田園最安靜溫柔的季節(jié)。然而2024年,這一切卻被一種悄然綻放的神秘花朵打破了平靜。
在鹿兒島、靜岡、長野等多地,成片“毛竹”同時開花,這一現(xiàn)象被稱作“120年一遇的竹之花”。對于熟悉鄉(xiāng)土傳說的日本人來說,這并非吉兆,反而伴隨著淡淡的不安。這種由竹林集體綻放的稀有花朵,被稱為“竹之花的詛咒”。
竹子,這種常被賦予堅韌、長壽象征的植物,在日本文化里有著特殊地位。從古代的《竹取物語》到現(xiàn)代的竹林神社,竹子總是被當作自然與人心的橋梁。可偏偏竹子的花朵卻極少有人親眼見過。
據(jù)植物學家考證,毛竹、孟宗竹等多種竹子都有“周期性集體開花”的特性,間隔往往長達數(shù)十年到上百年,有的甚至要等待一代人、兩代人才能遇到。竹花盛放之年,往往伴隨著整個竹林在短時間內迅速枯萎死亡。過去的農(nóng)民看到一片繁茂竹林突然消亡,自然會心生忌憚。
科學界對此有不同解釋。有說法認為竹子的集體開花是進化出來的“繁殖策略”——通過一次性大量開花、結果,讓新一代幼苗不受成竹競爭,獲得更好生存機會。這種機制下,竹林整體必然面臨“同生同死”的宿命。即使如此,面對竹林一夜之間的枯萎,誰又能徹底釋懷?
在日本人的文化心理里,“自然異變即社會動蕩”這種隱隱的聯(lián)想由來已久。人們總會把難以解釋的自然現(xiàn)象,和災難、戰(zhàn)爭、瘟疫等聯(lián)系起來。竹之花的傳說,正是這種集體無意識的縮影。
回顧歷史,每一次“竹之花盛放”幾乎都伴隨著讓人難以忘懷的苦難。1908年,正是日本毛竹大規(guī)模開花的年份國內發(fā)生了“赤旗事件”,當時的社會主義運動遭遇強硬鎮(zhèn)壓,社會局勢波動。更巧合的是,同年意大利梅西納發(fā)生了20世紀初最嚴重的地震之一,超過八萬人遇難。對于見證過那段歲月的人來說,竹之花仿佛成了災厄的前奏。
類似的巧合并不止一次。17世紀江戶時代,部分地方竹林盛放,隨即江戶城大火、糧食歉收;上世紀中葉,亞洲多地竹林集體枯死,隨后便是戰(zhàn)后動蕩和經(jīng)濟危機。這些史實雖未必有直接因果,但“天有異象必有變故”的思維模式,早已深入日本人的骨髓。
今年竹之花再度盛放,日本社會的不安情緒再次被點燃。國際局勢動蕩,戰(zhàn)爭與恐怖襲擊接連發(fā)生。4月下旬南亞地區(qū)因長年領土爭端爆發(fā)嚴重恐襲,造成數(shù)十人死亡。俄烏戰(zhàn)爭持續(xù)兩年,戰(zhàn)火綿延,全球能源與稀土資源的爭奪愈演愈烈。美國為控制資源和國際秩序,不斷干預局勢,同時推出高額關稅政策以解決貿(mào)易赤字,結果卻引發(fā)全球出口產(chǎn)業(yè)的連鎖震蕩。物價飛漲,不安與恐懼傳導至千家萬戶。而這一切,又都與“竹之花的呪い”不謀而合——天災與人禍交織,舊世界的穩(wěn)定秩序仿佛正在悄悄松動。
日本學者和評論者提醒,盡管科學上無法證明竹花與災難有直接聯(lián)系,但竹之花依然是社會情緒的放大器。在信息碎片化與焦慮蔓延的時代,每一次竹花盛開,都仿佛在提醒人們:真正的災難,往往起于人們對未知的恐懼,以及對身邊現(xiàn)實的麻木。對天災的敬畏與對人禍的反思,其實是一體兩面——自然與人心,始終密不可分。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民間至今仍保留著對竹之花的敬畏。許多鄉(xiāng)村在發(fā)現(xiàn)竹花后,會請神主進行“祓除”,祈愿消災解厄。有些地方還會把開花的竹枝供奉在神社,希望以此安撫神靈、安定人心。
從科學角度看,“詛咒”未必存在,或許竹花依然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人類面對無常的渺小與堅持。無論是自然的變幻,還是社會的動蕩,這一切都在提醒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人都如同竹林中一枝一葉,脆弱卻彼此相連……
祈愿地球和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