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中國在大連海事大學成立了全國首個"琉球研究中心",此消息一出,日本媒體立馬就炸鍋了,各種分析滿天飛。
為啥一個研究中心就能讓日本人這么緊張?
因為這張牌直接戳到了日本的七寸。
歷史債務:日本千年野心與琉球悲歌
要說日本這個國家,野心可真不小。
千百年來,日本的終極目標從來不是什么"正常國家",而是要徹底顛覆中華文明,取而代之成為黃種文明的代表。
從唐朝開始,日本就在這條路上"努力"了1300多年,先后和中國干了5次架,每次都鎩羽而歸。
二戰更是把日本打回了原形。
兩顆原子彈下去,日本徹底服了軟,麥克阿瑟成了名副其實的日本太上皇。
按理說,這種"辛辛苦苦上千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結局夠慘了,但日本人適應能力還真強,很快就適應了給美國"看家護院"的日子。
朝鮮戰爭一爆發,日本的機會來了。
因為地理位置優越,日本搖身一變成了"聯合國軍"的大本營和軍需供應商。
雪片般的軍火訂單讓被打殘的日本軍工體系死而復生,為戰后經濟復蘇積累了第一桶金。
到1968年,日本GDP超過聯邦德國,成了資本主義陣營的老二。
美國看日本這么聽話,心情大好,開始在懲罰日本的問題上大開綠燈。
1951年的《舊金山對日和平條約》更是讓日本賺翻了——不僅免了賠款,還得到了重新武裝的機會。
更離譜的是,美軍還陸續把吐噶喇群島、奄美群島、小笠原諸島和沖繩縣的行政權都交給了日本。
一個戰敗國的"領土"不僅沒縮水,反而越來越大,這在人類歷史上都是奇葩。
琉球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被日本重新控制的。
但問題在于,琉球群島從歷史上看,壓根就不是日本的地盤。
法理漏洞:日本的琉球統治站不住腳
琉球群島,也就是現在的日本沖繩縣,歷史淵源可深了。
中國自隋朝起就有關于"流求國"的記載,到了明朝,琉球更是中國朝貢體系中的重要一員。
據《明實錄》記載,在明初的不到百年間,琉球遣使入明朝貢達二百多次,有時甚至一年5貢,幾乎等于日本、朝鮮、爪哇、安南等各國的總和。
明朝對琉球那叫一個厚愛。
別的國家朝貢都有次數限制,但對琉球是有來必賜,連朝鮮使臣都羨慕得不行,感慨"中國亦賤待我使臣,不得與琉球使臣為比"。
1609年,日本薩摩藩看琉球這塊肥肉眼紅,直接出兵占了琉球,把琉球國王都給俘虜了。
到了1879年,日本更是撕破臉皮,直接廢掉琉球王國,設置沖繩縣。
問題來了:按照國際法,日本占琉球這事兒本身就站不住腳。
1943年的《開羅宣言》明確提出:"剝奪日本自從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占領之一切島嶼","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務將日本驅逐出境"。
《波茨坦公告》更是把話說得明白:日本投降后,其主權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由盟國指定的島嶼。
二戰后,琉球群島是交給美國托管的,根本不是歸還給日本。
1971年美日簽的那個協定,也只是把琉球的"行政管轄權"交給日本,壓根沒說主權歸日本。
美國政府迄今從未明確琉球群島主權歸屬日本,始終宣稱以行政權交付日本。
說白了,琉球的主權地位到現在都是未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也從未正式承認琉球群島是日本的領土。
更有意思的是,二戰剛結束那會兒,美國內部對琉球問題也有不同看法。
1942年,美國國務院領土問題委員會就表明:"對于琉球群島這樣的戰略要地,必須在戰后予以剝離出日本本土。"
甚至有美國官員認為"沖繩人不是日本人"。
戰略博弈:四兩撥千斤的高明布局
那中國打琉球牌到底高明在哪兒?
牽制效應立竿見影。
日本一提臺灣問題,中國馬上就能用琉球問題反制。
你說"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我就問了,琉球有事是不是也該輪到中國說話了?
畢竟琉球歷史上可是中國的朝貢國,這層關系比日本和臺灣的關系密切多了。
更關鍵的是,琉球問題能直接戳到日本的軟肋。
沖繩本來就對日本政府怨氣不小——美軍基地問題、經濟發展落后問題,當地民眾的不滿情緒一直存在。
去年還爆出美軍在沖繩的各種丑聞,當地反美軍基地的聲音越來越大。
中國這時候提琉球問題,無疑觸碰了日本最敏感的神經。
國際法理站得住腳。
琉球問題不是中國瞎胡鬧,而是有充分歷史和法理依據的。
從《開羅宣言》到《波茨坦公告》,再到聯合國的相關決議,日本對琉球的主權從來就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明確承認。
根據聯合國安理會中文歷史檔案,1947年4月2日安理會通過的第318號決議,從其條文看,因為日本投降前實施委任統治的太平洋島嶼并不包括琉球群島,美國的"托管"當然不應將琉球群島包括在內。
戰略威懾效果拔群。
日本最怕的是什么?就是領土問題被國際化。
現在中國明擺著告訴日本:你要是在臺灣問題上繼續折騰,那咱們就把琉球問題也拿到臺面上來好好聊聊。
琉球問題一旦被國際化,日本就得面對一個尷尬的現實——自己對琉球的統治在法理上根本站不住腳。
地緣戰略價值巨大。
一旦琉球問題被重新提起,對整個西太平洋的戰略格局都是顛覆性的。
琉球群島位于第一島鏈的關鍵節點,如果這里的地位發生變化,美國苦心經營的島鏈封鎖體系就可能出現重大缺口。
中國可以更自由地進出太平洋,對臺灣形成迂回包抄的態勢,釣魚島等領土爭端也將迎來轉機。
現實博弈:讓日本左右為難的精妙棋局
琉球牌一打出來,效果立竿見影。
最明顯的就是日本在臺灣問題上的表態開始謹慎了。
就在去年,新任中國駐日大使吳江浩抵日履新后,沖繩縣副知事照屋義實主動前往東京登門拜訪,隨后兩人舉行了一次閉門會晤。
照屋義實以地區和平穩定為主旨,向中方介紹了沖繩縣即將設立的"地區外交辦公室",并傳達了沖繩縣知事玉城丹尼想要訪華的意愿。
消息一出,日本上下坐不住了。
日本雖然對琉球群島有管治權,但這種繞開日本政府與中國直接接觸的做法,讓日本感到前所未有的緊張。
問題是,人家照屋義實和吳江浩是在東京舉行的會晤,從哪個角度看都符合規定,日本根本無可奈何。
更讓日本頭疼的是,中國學者的研究也在為琉球牌提供理論支撐。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蔣立峰在《日本學刊》2024年第3期發表了《琉球·沖繩地位補論(下篇)》,系統闡述了琉球問題的歷史和法理依據,強調"琉球的前途和地位取決于琉球人民的選擇和行動"。
這些研究成果為中國在琉球問題上的立場提供了扎實的學術基礎,也讓日本意識到,中國在琉球問題上不是隨便說說,而是有充分準備的。
美國困境:盟友關系中的微妙平衡
有意思的是,琉球牌不僅讓日本難受,連美國也很尷尬。
美國從來沒有明確表態說琉球主權屬于日本,這不是偶然的。
因為美國自己心里也清楚,琉球問題在法理上確實有問題。當年美國把琉球的行政權交給日本,主要是出于冷戰時期的戰略考慮,需要日本作為對抗蘇聯的前沿陣地。
但這種安排本身就帶著濃厚的權宜色彩。《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都是美國參與起草的,這些文件明確規定日本的主權只限于本土四島,其他島嶼都屬于"非法所得"。
如今中國拿這些文件說事兒,美國還真不好反駁。
更要命的是,美國作為戰勝國在日本駐軍的合法性,恰恰建立在這些文件的基礎上。
如果美國為了日本而否定這些文件,那自己在日本駐軍的合法性也就沒了。這就是典型的"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所以美國現在的態度很微妙:一方面要維護盟友關系,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站在日本一邊。
這種左右為難的處境,正是中國琉球牌的精妙之處。
沖繩民意:被忽視的重要變量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沖繩當地的民意。
雖然現在琉球群島上盤踞著70%的駐日美軍,120多萬人口中大部分是日本人后代,但沖繩民眾對日本政府的不滿情緒一直存在。
美軍基地問題、經濟發展滯后、文化認同差異,這些都是潛在的不穩定因素。
沖繩縣知事玉城丹尼多次表達對美軍基地的不滿,要求減少美軍存在。
而沖繩民眾在歷史文化上與日本本土也有明顯差異,琉球語至今仍在使用,傳統文化保持相對完整。
這些因素雖然現在看起來沒什么,但一旦琉球問題被國際化,這些內在矛盾就可能被放大。
中國不需要做什么,只要把琉球問題提到國際議程上,就足以讓日本焦頭爛額。
結語
琉球牌的精妙,不在于真的要"收回"琉球,而在于它揭露了日本擴張野心背后的虛弱本質。
日本這個國家,千百年來都有一個執念:顛覆中華文明,取而代之。從遣唐使開始,到明朝時期的倭寇騷擾,再到近代的甲午戰爭、全面侵華,每一次都是這個劇本。
二戰讓日本的野心暫時收斂,但本性難移,一有機會就想重溫舊夢。
臺灣問題上的跳脫,就是日本這種心態的體現。
日本以為搭上美國這條線,就能在中國的核心利益上指手畫腳?太天真了。
琉球牌的威力,就在于它讓日本清醒地認識到:你有多少斤兩,心里要有數。
你要是非要在臺灣問題上跟中國較勁,那咱們就把所有歷史舊賬都翻出來好好算算。
到時候誰更難堪,誰的法理依據更站不住腳,日本心里應該清楚。
更深層的意義在于,琉球牌揭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歷史的債,總是要還的。日本可以靠著美國的庇護暫時逃避歷史責任,但逃得了一時,逃不了一世。
當中國真正強大起來的時候,所有的歷史問題都會重新擺到桌面上。
日本如果還想在東亞地區有立足之地,就得學會尊重歷史,尊重現實,而不是整天做那些顛覆地區秩序的春秋大夢。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誰想螳臂當車,最終只能被碾得粉碎。
琉球牌,就是中國給日本上的一堂歷史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