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期,繼續來講意系75/34 M43坦克殲擊車。
防護方面,該車全長約6米,寬2.4米,高1.75米,戰斗全重15.7噸。車體前部裝甲厚度為25到50毫米,兩側是40毫米,后部25毫米,頂部和底部均為15毫米;車體附加裝甲25毫米,擋泥板裝甲8毫米,擋泥板延伸部分4毫米;車體艙門10到25毫米,側裙甲4毫米,采用軋制均質鋼裝甲。戰斗室前部75毫米,兩側和后部均為45毫米,頂部15毫米;炮盾裝甲50到100毫米,炮盾附加裝甲25毫米,戰斗室艙門15到90毫米。炮盾為鑄造均制鋼裝甲,其余為軋制均質鋼裝甲。
機動方面,搭載一臺功率185馬力(2400轉每分鐘)的汽油機,通算功重比11.94馬力每噸,檔位為5前1后。最大前進速度38千米每小時,最大后退速度3.3千米每小時;0到20千米時速加速時間3.9秒,0到32千米時速加速時間10.4秒。懸掛類型為垂直蝸殼彈簧,轉向方式為制動差速,原地轉向速度23.63度每秒。
軍備方面,配備一門75毫米安薩爾多型線膛坦克炮,使用定裝彈。水平射界左右各18度,水平轉速14度每秒;垂直射界16至-10度,垂直轉速4度每秒。彈藥基數45發,發射間隔6秒,理論射速10發每分鐘。適配彈種有APHECBC/HEAT/HE,彈丸重量6.35/5.3/6.35千克,初速每秒637/552/552米,100米垂直穿深78/100/9毫米,1000米垂直穿深64/100/9毫米。此外,裝備82毫米煙霧彈發射器,彈藥基數5發,煙霧覆蓋半徑13米,煙霧擴散耗時5秒,煙霧持續時間20秒。
總的來說,該車的火力較強,對于打擊敵方輕型和部分中型裝甲目標有一定的威力;前部裝甲相對較厚,在一定程度上能免疫同等級別或較低級別火力的正面攻擊;還有其較輕的車體和相對合適的功率,使其在平原、山地等地形都有一定的機動性,能快速轉移陣地進行戰術部署。然而,其主炮仰角較小,在攻擊一些位于高處的目標或進行大角度射擊時受到限制;側后裝甲較薄弱,容易被敵方從側面或后方攻擊得手,在面對多方向威脅時生存能力較差;更者是它沒有周視觀察系統和火炮穩定器,在作戰中的觀察范圍和射擊穩定性受到影響,不利于在復雜環境和移動中準確打擊目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