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田帥,80年代出生于浙江杭州。
三歲時,我像如今的很多小朋友一樣,開始玩兒童單車,并從此愛上騎行,先是單車再是摩托。
但無論是父母還是我自己,都未曾想到,我后來竟然靠騎行走遍全國,還給奧運冠軍當過教練。
(2020年國際IPA運動攝影金獎作品,騎手是我)
我是獨生子女,出生在杭州一個部隊家庭,爺爺奶奶和爸爸都是軍人,媽媽是老師。生活上沒有太大的壓力,家庭氛圍比較寬松。
初一過生日那天,爸爸送給我一輛山地單車,這輛車陪伴了我5年多。
在高中之前,跟所有喜歡騎單車的學生一樣,我也喜歡騎單車上下學。只要有時間就騎著那輛山地車四處溜達,不管是艷陽高照還是狂風暴雨,覺得騎行很有趣。
(霓虹夜燈下,我騎著自行車回首等待同伴)
高二時,我有幸接觸到專業車行,從此打開專業騎行的大門,進到更精彩的騎行世界。
我還清晰地記著那一刻內心的震撼。本來跟往常一樣,一路溜行經過杭州體育館。天氣很好,微風拂面,我時而放手騎行,時而來個神龍擺尾扭動一下,自娛自樂很是高興。
突然,我看到一個一身炫彩的騎手,駕馭著亮彩自行車在做360°大旋轉,緊接著又做了好幾個炫酷動作。
我突然覺得那不是自行車,而是桀驁的賽馬,但卻乖巧聽從主人的指揮。那一刻我就決定,自己也要這樣炫酷。
由此,我結識到車行老板和幾位參加專業比賽的前輩,并開始向他們學習專業騎行技能。
但把愛好變成專業,不是光憑一腔熱血就行的,需要練習很多的基本功。有些動作甚至需要上萬次的練習,才能被身體熟悉成本能。
比如頂墻定車,首先練坐著騎車頂住墻保持穩定,接著練站著騎車保持穩定。前期很難保持穩定,定住一會車就會掉落下來,我每天堅持練上百次,慢慢穩定時間才越來越長。
隨著訓練的深入和技能的熟練,大約半年后我就出省參加比賽了。后來,還參加過由著名運動名牌舉辦的全國極限大賽。
(我現在能以樹為墻,各種姿勢騎車,輕松做到穩定)
那時候,我們大多在武林廣場練習,常有路人好奇駐足,甚至為我們喝彩。學有小成后,我跟著前輩開始做騎行表演,一場能有50元左右的收入。
當時我還是學生,能自己賺錢特別有成就感。就這樣,比賽的成績、觀眾的贊嘆與收入的激勵令我勁頭十足,不覺得辛苦。
我決定專業騎行后,父母的態度是不支持也不反對,只要求成績不退步就行。他們既不特意給我專門的支持援助,也不會反對我用自己能支配的資金與時間,去精深專業騎行。
這樣的態度我覺得很好,專業騎行是我自己的選擇,為了它我甘愿刻苦練習不怕疼。
而且,自從見到那個360°大旋轉開始,我就有了理財意識,不再隨意花錢。
所有可支配資金,包括零花錢、生活費、壓歲錢、獎金,都被一個吸引力極強的核心凝聚起來:專業騎行。因為做360°大旋轉的炫酷動作,需要專業的山地攀爬自行車。
最終,通過有計劃地攢錢,在一年之后,我有了第一輛自己的專業自行車。
在接觸專業騎行之前,我基本沒離開過家鄉。后來去不同的城市參加比賽,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并且,通過參加比賽還結識了很多優秀的人,也逐漸接觸到各種騎行運動,山地車、公路車、障礙車、技巧車,以及越野摩托車。
第一次去首都北京,就是因為參加全國性大賽。那時我19歲,還是浙江工業大學的大一新生,多虧奶奶贊助交通費才到了北京。
那次比賽場地是在歡樂谷,附近的住宿特別貴,比賽那幾天,我跟大多數的北漂族一樣,在較遠的地方租了間地下室。
而且是跟另一位來自青島的車友拼租,30元一晚,往返要坐很久的地鐵。為了省錢,一日三餐吃的也都是北京雜醬面。
到了比賽現場,才知道陣仗很大,竟然邀請了謝霆鋒做開場嘉賓,配合騎手表演一個炫酷的節目。
謝霆鋒平躺在地上,兩位騎手借助上坡后的拋物線下落過程,騎著車從他身上飛躍過去。現場尖叫歡呼,我被深深震撼到,原來炫酷的動作還可以這么表演。
(藍天白云下的飛翔,如今輕而易舉)
我大學四年就這樣在全國各地跑比賽,長見識、練技能、交朋友。2007年大學畢業后,我不想因為工作影響比賽。于是先做了一陣藥企銷售,后來又開了家面館。
無論是銷售還是面館老板,都是為了有靈活自由的工作時間,支持我精進專業騎行。所以我并沒有因為走入社會而荒廢騎行,反而更有資金與時間去精進騎行。
慢慢地,全國大賽的前三、亞軍乃至冠軍成了平常事,我成為了全國專業騎行數一數二的那一批人。
2010年,我通過去日本參加交流培訓的機會,結識了世界級越野騎行冠軍寺井一希。雖然語言不通,但通過動作表情交流,看他示范了好幾種高難度動作,讓我收獲匪淺。
那次的日本之行,令我的視野格局從全國拓展到全球。后面還學過一陣日語,可惜缺少應用環境而沒能學好。但英語越來越好,因為英語的用武之地也不少。
后來,我去過不同的歐美國家交流培訓,在專業騎行精進的道路上,發現國內漸漸找不到能教我的人了,需要全球頂級專業騎行人士的指導。
(外國車友試駕后夸贊我們的國產越野摩托車,戴頭盔的是我)
2017年在北京參加比賽期間,我結識了王澤民老師,他是中國最早接觸專業攀爬與越野摩托的人,研發越野摩托并創建了品牌。
與王老師深入交流后,我察覺到騎行愛好有了時代機遇,能夠轉為事業。因為當越野摩托成本越來越低,人們越來越關注精神享受時,中國越野騎行市場必將興起。
就像當初昂貴又笨重的磚頭手機,一旦成本不斷降低,技術不斷更新,就成了風靡全球、人手一臺的智能手機。
所以那次從北京歸來,我決定關閉面館,開始專精越野摩托騎行,并創建了主打越野摩托騎行的特訓營。
(最中上是我,榮獲中國平頂山林道越野大賽冠軍)
創立特訓營的初期,我在界內主要是以自行車出名。2017年,奧運跳水冠軍田亮參加奧運冠軍的跨界挑戰項目,準備挑戰自行車,請我給他當自行車教練。
當時田亮有7天的訓練時間,挑戰躺著騎自行車,并穿越很低的一排障礙杠。這個挑戰成功率約10%,差不多得經歷一千多次左右的摔跤才能練好。
雖然田亮在挑戰之前連單車都不會騎,但是他的運動協調性很強,再加上謙虛勤奮,通過系統的基本功訓練,3天就能完成動作,又鞏固了2天就挑戰成功了。
結果看似順利,卻也經過了很多的摔跤。有一次摔倒扭傷比較嚴重,田亮只冰敷一下就繼續訓練。
失敗積累經驗,孕育成功,所以騎行從來都是不怕摔、不怕錯,只怕不行動。
(2017年我教田亮挑戰自行車平躺過杠)
隨著國內越野摩托的興起,我受邀參加的越野摩托活動越來越多。為了進一步提高在越野摩托界內的名氣,我決定練習摩托車后空翻,成為中國第一個成功挑戰摩托車后空翻的人。
后空翻難度很大,特別危險,我大約從2018年開始刻苦練習,一開始就去國外找全球頂級教練指導,從而練得比較順利。
但后來疫情爆發,我只能呆在國內,自己搭建場地,通過吊威亞和海綿墊來保證安全。
訓練進度很慢,一方面需要花大量時間勤練基本功,而不是直接練后空翻;另一方面,因為后空翻難度大,必須身體狀態良好,且天氣舒適時才好練。
一旦受傷的話,就只能中止訓練。比如2020年我受過最重的一次傷,休養了數月。所以順利的話,訓練一個月,也就翻十幾次。
有志者事竟成,2020年12月4日,我終于挑戰成功摩托車原地后空翻,開創了中國先例。
(2020年我成功挑戰后空翻)
但是我并不滿足于此,還想做到百分百成功率的后空翻,也就是不需要安全措施,無需吊威亞、海綿墊,直接就翻。
沒有防護,意味著不僅需要技術穩定,還需要極強的心理素質,拋除一切雜念,克服本能的畏懼。所以我一直堅持練習后空翻,直到百分百成功率的那一天。
轉眼兩年過去,2022年我后空翻已經無需吊威亞,成功率也提高不少。
如今我給河南省濮陽的雜技團做訓練指導,他們提供場地給我練后空翻。訓練場地的成本很高,所以資源緊缺,目前用的小型海綿池就成本不小,八米長、四米寬、兩米高。
此外練后空翻需要多人配合,設施需要人護養,比如下雨天要注意海綿池的防雨,不然海綿淋濕了會影響彈性;摩托車掉進海綿池,需要龍門架把車吊出來。
(2022年我做后空翻已經無需安全吊索,動作更加流暢)
與此同時,我的特訓營也一直在成長,從2017年創立至今,已經5歲。
我教過的學員遍布大江南北,其中有三位特別執著的學員,認定我成了我的徒弟。他們如今都能獨當一面,各自帶著特訓營。
徒弟也是我的人生導師,偶爾焦慮事業發展時,會提醒我熱愛并純粹,把能做的先做好,一直做,不多想,做到極致,順其自然。
其實不僅從徒弟,跟車友交流、跟學員相處中,我都學到很多。學生時代對騎行的認識,其實還比較膚淺,只注重騎行的技巧與炫酷。
但跟學員、徒弟一起戶外越野騎行多了,慢慢發現不一樣的騎行樂趣。
(帶領學員在樹林練基本功)
大約兩年前,我帶著幾位學員戶外騎行。很隨興的一次騎行,但因為風景太美,馳騁太爽,我們一路跨過山林越過田野,酣暢淋漓騎了很遠。等到盡興而歸時,猛然發現已是黃昏。
歸途尚遠,而天色漸黑。因為我們中間有新手,摸黑騎行對他們來說很難,所以老手照顧著新手,騎得很慢,遇到比較復雜的地形就一起下車推行。
中途突然下起雨,天又黑又冷,地又濕又滑,人又累又餓。有人出現摔車打滑后,大家決定全體下車推行。
這種情況只能以隊伍騎行的最低水平來處理,只要有一個人騎不了,大家就陪著一起不騎。
我們用繩子、皮帶、褲腰帶將彼此連在一起,一起摸黑推車而行,就像雨中叢林探險,很苦很累很極限。到家時已是凌晨,顧不上吃飯洗漱,倒頭就睡。
那次騎行,大家玩的都很盡興,啟發了我新的認知:騎行應該跳出炫技的束縛,回歸生命本真的喜樂,感受自然,樂享生活。
(我和特訓營的學員們)
還有一次,組織的戶外騎行路線很簡單,只有孩童學員參加,他們的爸爸媽媽開車跟著,做后勤保障。
到達目的地后,有意猶未盡,繼續在附近奔馳的;有成人騎行者載著愛人或孩子兜風的;有布置好露營地,坐著笑看騎行英姿的;也有躺著吹風看天看云的;還有散步閑逛各種拍照的。
于是我發現,越野騎行可以成為一個紐帶,聯系著騎行者與家人,一起感受自然,樂享生活。
現在,我每月都會組織兩次左右的“運動+旅行”活動,去不同地方,體驗當地風土人情、特產美食,并會挑選好當地適合越野騎行的天然場地,走進自然。
比如去年冬天,我們組織了海南海口站。抵達海口后先休整狀態,吃海鮮、泡溫泉、逛夜市、啃水果,接著因地制宜組織騎行活動。運動+旅行,更多樂趣,更享生活。
(2020年12月,相約東莞的“運動+旅行”活動,我在中間位)
我現在覺得比賽拿獎沒什么自豪的,做別人沒有做到過的事情,深耕一項全新的事業領域,為社會創造價值,這些才值得自豪。
之前觀看火星的實拍視頻,看到火星各種地形,不禁升起去火星馳騁的向往。但這是浪漫而遙不可及的夢想。
如今我有了一個更現實的夢想:讓更多人體驗騎行的樂趣,讓他們能去草原、沙漠、山地,鄉村、古城、都市,國內乃至全球,南極還有北極,更遠更特別的地方騎行。
或許這個夢想傳承下去,終有一天,會實現走出地球,馳騁火星。
【口述 | 田帥】
【編輯 | 朱子睦】
真實人物采訪:我們無法體驗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里感受不一樣的生命軌跡,這里的每一張照片都是生命的點滴,每一個故事都是真實的人生,感謝您的喜歡!
(本文章根據當事人口述整理,真實性由口述人負責。“真實人物采訪”友情提醒:請自行辨別相關風險,不要盲目跟風做出沖動決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