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暖心提醒,音樂相伴更有感覺~
王勇
手機突然震動,一看是從我們ICU轉出的八旬老人家屬發來視頻:老人正扶著助行器在普通病房練習踱步?!皡柡α?!恢復得真不錯!”我不禁感嘆,眼前浮現出20天前他全身浮腫、面色蒼白、呼吸困難的模樣。那時,他床旁的血濾機晝夜不停地運轉,呼吸機規律地擠壓著胸腔,心電監護儀的綠光在黑暗中明滅。
此刻,屏幕上綻放的笑容,讓我這個見慣生死的ICU醫生,眼眶濕潤了,想起自己救治過的一些患者和那些艱難作答的生死題。
盡早下床
患者李某,喉癌術后第二天。那天早上,我看到夜班護士發在群里的照片,老李坐在輪椅里,右手緊緊抓著輸液架,嘴角卻掛著孩童般的笑容。術后盡早下床活動能有效預防血栓,然而預防血栓的物理治療沒有專項收費,且高齡患者下地的護理風險成倍增加。
醫學的天平不該稱量得失。那天,醫護四人小心翼翼地托著術后虛弱的老李下床活動,仿佛捧著一件易碎的瓷器。他脖子上的引流管隨著呼吸起伏,鎮痛泵的劑量精確到了微克。
我不禁思索,當醫療指南遭遇現實難題,我們該怎么做?老李出院時,塞給護士一包家鄉蜜棗,包裝袋上歪歪扭扭地寫著“謝謝”。看著這兩個字,我突然懂得,那些無法計算的護理時數,恰似繁星默默照亮漫漫長夜;那些被反復斟酌、精心調整的醫療方案,宛如醫者與病痛博弈的無聲戰歌。它們悄然鐫刻出生命中最珍貴的刻度,于時光里靜靜訴說著守護的力量。
如果是我父親
患者陳某,85歲,重癥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連續14天的俯臥位通氣,讓整個治療組如履薄冰。每次翻轉這位身高近1.8米的老人,都需要多人協同操作。他的肺如同兩塊浸透了水的海綿,由于感染控制不佳、氧合維持不住,呼吸機參數不斷上調。然而,呼吸機的參數每調高一點,氣壓傷的風險就增加一分。我們連續14天為他進行俯臥位通氣,每天14~16小時,每次都像排雷一般危險。那天,他的氧飽和度奇跡般地升至92%,護士說:“老爺子手指動了一下,他是不是知道我們在拼命救他?”到了第21天,情況不見好轉,治療陷入僵局。
聞訊從加拿大趕來的老人的兒子提出新的治療方案——使用ECMO(體外膜肺氧合)維持生命,老人的女兒則攥著念珠默默祈禱。ECMO可以延續生命體征,但無法重建肺泡功能。深夜,我指著肺部CT片向家屬解釋。老人的女兒突然發問:“如果是您父親,您會如何選擇?”這樣直擊靈魂的拷問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已發生過多次,我想起《希波克拉底誓言》里說:“首先,不傷害?!苯涍^溝通,最終,家屬放棄使用ECMO,老人辭世。我們用現代技術對抗自然規律,卻必須學會在希望與現實間尋找平衡點。
一天早晨,我收到了陳老家屬送來的錦旗,暗紅緞面上繡著“仁心渡生死”幾個字。在ICU,治愈的喜悅與救治失敗的痛苦,如潮水般日夜沖刷著醫者的心。在蜿蜒流淌的生命之河旁,我們不過是岸邊撿拾記憶的旅人。
記錄這些文字時,走廊又傳來監護儀的警報聲。明天的病歷里將會有新的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新的連續腎臟替代治療參數,但此刻流淌在筆尖的,或許才是醫學的真諦——在追求精準治療的同時,始終記得握緊患者那雙顫抖的手。
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 王勇
編輯:張昊華 楊真宇
校對:李詩堯
審核: 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