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時候,總覺得朋友越多越好,飯局、聚會一場接著一場,生怕錯過任何熱鬧的場合。可隨著年齡增長,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越來越不愛湊熱鬧了。別人在群里熱火朝天地聊天,你卻懶得回應(yīng);朋友約著出去玩,你只想窩在家里。這種不合群的變化,讓不少人感到困惑和焦慮,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出了問題。其實,當你越來越不合群時,不妨看看這三個定律,看懂了,你就會豁然開朗。
吸引力法則:層次不同,不必強融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相似的人相互吸引,只有處在同一頻率、同一層次的人,才能真正玩到一起、聊到一塊。
當你的思想、見識不斷提升,對生活有了新的追求和感悟,而身邊的人還停留在原地,每天談?wù)摰亩际羌议L里短、八卦瑣事,你自然會覺得和他們沒有共同話題。就像作家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里寫的:“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 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里,總會在那里。” 你所向往的 “森林”,和別人眼中的風(fēng)景不同,強行融入不屬于自己的圈子,只會讓自己疲憊又壓抑。與其在不適合的群體中消耗精力,不如學(xué)會獨處,把時間留給真正懂你、和你同頻的人。當你專注于自我成長,自然會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找到屬于自己的舒適圈。
邊際效用遞減定律:社交的快樂,會逐漸減少
仔細回想就會發(fā)現(xiàn),參加聚會、社交活動帶來的快樂,并不是隨著次數(shù)的增加而一直增多。這就好比吃蛋糕,第一口覺得無比美味,可越吃越覺得膩,這種現(xiàn)象在經(jīng)濟學(xué)中叫做邊際效用遞減定律。社交也是如此。
剛開始和朋友聚會,大家談天說地,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感覺特別開心。但隨著次數(shù)增多,話題變得重復(fù),聚會的形式也大同小異,新鮮感和快樂感就會慢慢降低。而且,有些社交場合充滿了虛偽的寒暄、無意義的吹捧,不僅無法帶來快樂,反而讓人身心俱疲。就像巴爾扎克在《歐也妮?葛朗臺》中描繪的社交場景,表面光鮮熱鬧,實則充滿了利益算計。當你看透了社交背后的本質(zhì),自然就會對那些無效社交失去興趣,更愿意享受獨處的寧靜時光,做一些真正讓自己感到充實和快樂的事情。
成長蛻變定律:孤獨,是成熟的必經(jīng)之路
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一個不斷蛻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逐漸明白,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有些成長必須要經(jīng)歷孤獨。成長蛻變定律告訴我們,當你開始變得不合群,很可能是因為你正在走向成熟。
愛因斯坦在提出相對論之前,常常獨自沉浸在思考中,不被當時的人們理解;梵高生前孤獨作畫,他的藝術(shù)價值在去世后才被世人認可。他們在追求自我成長和夢想的道路上,都曾經(jīng)歷過孤獨。當你越來越不合群,不再盲目追隨他人的腳步,而是開始關(guān)注自己的內(nèi)心需求,思考人生的方向,這恰恰說明你在不斷成長。就像蝴蝶破繭而出需要經(jīng)歷黑暗和掙扎,人的蛻變也離不開孤獨的洗禮。學(xué)會享受孤獨,在獨處中沉淀自己、提升自己,你會發(fā)現(xiàn),這才是人生最珍貴的成長時刻。
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越來越不合群時,不要懷疑自己、否定自己。吸引力法則讓我們懂得選擇合適的圈子,邊際效用遞減定律教會我們拒絕無效社交,成長蛻變定律則告訴我們孤獨是成長的必修課。看懂這三個定律,你就會明白,不合群不是缺點,而是你對生活有了新的認知和追求。往后的日子里,不必為了迎合他人而勉強自己,遵循內(nèi)心的聲音,在屬于自己的節(jié)奏里,活出精彩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