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實習記者 莊佳怡 記者 張友發
界面新聞編輯 | 張友發
這個周日,“文化周報”繼續向你匯總呈現最近國外文藝圈、出版界、書店業值得了解的大事小情。本周,我們關注李翊云新出版的回憶錄、第78屆戛納電影節落幕、《芝加哥太陽報》發布人工智能寫作的閱讀清單。
01 李翊云出版回憶錄,反思悲傷與忍耐痛苦
近日,李翊云出版了回憶錄《自然萬物只是生長》(Things in Nature Merely Grow)。她在小兒子詹姆斯自殺后的三個月開始創作這本書,而在六年前,詹姆斯16歲的哥哥文森特也自殺身亡。在書里直白而無情的反思中,李翊云直面了失去孩子的痛苦和語言的局限,試圖表達難以言喻的痛苦。對于這種痛苦,李翊云能想到描述它的最貼切的方式,是說她生活在深淵之中,一個光線無法穿透的陰暗之處。她寫道,“文字或許蒼白無力,但它們投射出的陰影有時能夠觸及那些難以言說的東西。”
《自然萬物只是生長》
李翊云是一位出生在北京、用英語寫作的美籍華裔作家,著有《鵝之書》(The Book of Goose)、《我該走了嗎》(Must I Go)、《星期三的孩子》(Wednesday's Child)等書,現為普林斯頓大學創意寫作教授。在最近的網絡討論中,這位在七年間失去了兩個兒子的作家成為眾說紛紜的對象,人們質疑她作為一個母親是否稱職,也質疑她作為一個作家是否用“文學的巧言令色”掩蓋了自己的“有毒”。而李翊云依舊是李翊云,依舊保持著她對悲傷與失去的克制反思。
李翊云 圖源:豆瓣
《紐約時報》將這本回憶錄評價為,對關于悲傷的傳統觀念的徹底批判。開篇,李翊云就警告那些期待從書中得到治愈或慰藉的人別再讀下去:這不是一個關于克服失去或繼續前行的故事。她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稱:“我永遠都不想擺脫思念孩子的痛苦,這種痛苦將永遠縈繞在我的生命中,我不想做任何事情來減輕這種痛苦,因為減輕痛苦就意味著它是壞事,是一種疾病或折磨。”她也回避讀者輕而易舉的同情,“有些給別人的安慰完全是給安慰者自己的。請抓住你們的希望,因為我必須拒絕”。
“人們總是期待一位悲傷的母親會以某種方式行事,而我從來不覺得我能按照別人的敘事來生活,”李翊云表示,她經常感覺到自己的處境和對喪子之痛的處理讓別人感到不舒服,“他們期望你敞開心扉,展現你的脆弱,展現你的進步,而所有這些我都不會做。”
相反,李翊云將自己對痛苦的態度總結為一種“完全的接受”,她接受自己注定要存在于兒子死后留下的“深淵”中。
圖源:Unsplash
在“深淵”中,李翊云照常生活,按時起床,煮好咖啡,閱讀歐幾里得、莎士比亞、亨利·詹姆斯和華萊士·史蒂文斯的作品,并且寫作。在大兒子文森特去世之后,李翊云出版了《理由的盡頭》(Where Reasons End)。這本以小說為幌子的回憶錄,講述了文森特的故事。他是“牛津逗號(指英文中在一個由三個或更多項目組成的列表中,最后一個項目之前的逗號)的堅定擁護者”,是一位面包師、編織工、17世紀英國詩人喬治·赫伯特的粉絲,痛恨那些將他演奏的雙簧管與單簧管混淆的人,而且,致命的是,他追求完美。
李翊云在《自然萬物只是生長》中同樣回憶了小兒子詹姆斯。他和哥哥一樣被描述為一個不言而喻的天才,“穿著尿布”就能流利地讀書,自學了威爾士語、德語、羅馬尼亞語和俄語,還在蹣跚學步時就讀了《人體百科全書》。李翊云寫他笑容溫和,幽默感低調,是一個才華橫溢、患有自閉癥、內斂又略顯高不可攀的人,他“私人化的思考深刻而富有哲理”。
李翊云在接受采訪時稱,詹姆斯去世前幾周告訴她,他正在讀法國哲學家阿爾貝·加繆的《西西弗的神話》,這本書的開篇就提出了一個問題:生命是否值得活下去。而她和丈夫最后一次見到詹姆斯,是在他去世前的那個周末,晚飯后送他回宿舍時,她問他在讀什么。詹姆斯說他正在重讀《西西弗的神話》。
圖源:Unsplash
回想起來,李翊云也曾思考過當時自己是否感覺到了什么。但她不允許自己去想詹姆斯的死亡是否本可以不發生,她說,文森特去世時,她就掉進了這個陷阱。她還想過自己曾經試圖自殺是否影響了文森特,以及文森特的死又如何影響了詹姆斯,但她拒絕深思這些問題,因為唯一能回答這些問題的人已經不在了。
書中涉及了對這些問題的間接回應。李翊云描述了她與在精神上和身體上虐待她的母親共處的童年,患有嚴重抑郁癥的青少年,以及2012年兩次自殺未遂的經歷。書里還展現了她細心體貼的母性,以及提醒讀者這是一個幸福家庭的細節,包括她為孩子量身定制早餐,他們有一條叫昆圖斯的小狗,還有“寶可夢、襪子、煎餅、手機密碼”。
圖源:Unsplash
在失去了這個幸福家庭的重要元素——兩個孩子之后,李翊云對痛苦產生了新的認知。她說,我們其實可以“更好地承受痛苦”, 這是她最近幾個月逐漸體會到的。她對記者說,當她在園藝、閱讀、寫作、聽音樂,或者和丈夫在樹林里散步時,她感到快樂,“我們很難過,非常難過,但我們并不是不快樂。”她說,“只要我們還活著,我們就會愛孩子們,即使他們已經不在了。”
李翊云在書中引用了菲利普·拉金的名句——“除了日子,我們還能活在哪里呢?”《紐約時報》對這本回憶錄則評價道:“除了書本,我們還能在哪里思考生活中所有難以言喻的恐懼和無比幸福的時刻?”有評論稱這本書為“一本與眾不同的回憶錄,它奇特而深刻,令人無法移開視線”。《衛報》則稱,《自然萬物只是生長》是對生活和徹底接納的沉思,它能為我們提供深切的,來自深淵的慰藉。
02 第78屆戛納電影節落幕,《普通事故》獲金棕櫚獎、畢贛獲特別獎
當地時間5月24日晚,第78屆戛納電影節落下帷幕。由伊朗導演賈法爾·帕納希(Jafar Panahi)執導的影片《普通事故》(It Was Just an Accident)獲得金棕櫚獎。中國導演畢贛因執導《狂野時代》獲得戛納電影節特別獎,這是華語電影時隔十年再次在戛納主競賽單元獲獎。
第78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于當地時間5月13日至24日舉行,其中主競賽單元有22部影片參與角逐。在結果公布之前,本屆戛納電影節的評選過程顯得格外撲朔迷離,這與電影行業面臨的境地有關。《紐約時報》稱:“關稅威脅和好萊塢的困境,讓這場原本應該盛大的國際盛宴黯然失色。”
在電影節初期,受到評論家好評的是德國導演瑪莎·施林斯基(Mascha Schilinski)執導的《墜落之聲》(Sound of Falling)。電影跨越時空,追蹤了四個女孩在一個世紀的時間里生活在同一個德國農場的故事。從戰前到現代,這些年輕女性面臨著許多相同的問題,從萌芽的性好奇心到殘酷的暴力壓迫。這部電影充滿藝術氣息,篇幅冗長,這正是戛納評審團一貫青睞的風格。《好萊塢報道》(The Hollywood Reporter)將之稱為“引人入勝”,《綜藝》(Variety)雜志認為電影展現出了“驚人的沉穩和雄心”。然而,在該部電影首映之后,據《紐約時報》報道,現場的反響并不積極。一位影評人認為其“相當空洞”,《泰晤士報》(The Times)的電影評論家也認為其“整體上缺乏說服力”。
《墜落之聲》
受到大量關注的還有致敬新浪潮電影的《新浪潮》(Nouvelle Vague)、以婚姻破裂為主題的《去死吧,我的愛》(Die, My love)和《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導演的新作《情感價值》(Sentimental Value)。
《情感價值》講述了一位年邁而自負的電影導演與他的兩個成年女兒的故事,首映后獲得了現場超19分鐘的起立鼓掌,這部電影最終獲得評委會大獎。《新浪潮》里,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Richard Linklater)再現了法國電影新浪潮開山之作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的《筋疲力盡》(Breathless)拍攝時的幕后故事,《去死吧,我的愛》的導演琳恩·拉姆塞(Lynne Ramsay)用令人抓狂的手持攝影、令人神經緊繃的音效以及令人不適的時間跳躍,不斷顛覆觀眾對劇情的感知,描述了母性給人帶來的疲憊。
《情感價值》
在電影之外,戛納的紅毯新規也引發了討論。戛納在紅毯前的官方聲明中表示,出于“體面原因”,“禁止裸露服裝”,也禁止超大號服裝——“特別是那些拖裙較大的服裝,因為這些服裝會妨礙觀眾的正常流動,并使劇院的座位變得復雜”。 這一規定被認為與電影節本身大相徑庭,因為電影節本身對屏幕上的裸露鏡頭數量幾乎沒有任何規定。這似乎暗示著,雖然女性為了藝術而脫光衣服是可以接受的,但當她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同樣的事情時,就有點違背了良好的品味。為此,有人質疑戛納是否正在走向保守,而關于大號裙擺的規定則有暗示“女性吸引注意力的唯一方式就是穿大號的衣服”的嫌疑。
03 《芝加哥太陽報》發布使用人工智能寫作的閱讀清單
據美聯社報道,《芝加哥太陽報》(Chicago Sun Times)刊登的夏日閱讀清單中,超過一半的書實際上根本不存在,隨后這份書單被證實是用AI寫作的。
其中包括伊莎貝爾·阿連德(Isabel Allende)和李敏金(Min Jin Lee)等深受喜愛的作家的作品;迪莉婭·歐文斯(Delia Owens)、泰勒·詹金斯·里德(Taylor Jenkins Reid)和布里特·貝內特(Brit Bennett)等暢銷書作家的小說;以及最近獲得普利策獎的珀西瓦爾·埃弗雷特(Percival Everett)的小說。這些作者都真實存在,但清單推薦的書卻不是。清單顯示作家李敏金寫作了《黑市》(Nightshade Market),而李敏金本人在X上發帖稱,“我沒寫過,也沒打算寫名為《黑市》的小說。”
據報道,該書單由美國媒體巨頭赫斯特旗下金氏特稿社(King Features)的自由撰稿人馬爾科·布斯卡利亞(Marco Buscaglia)編撰并供稿。他承認自己在寫作中使用了AI但并未仔細核實,“這是我犯的一個非常愚蠢的錯誤。”
圖源:Pixabay
除了《芝加哥太陽報》,《費城問詢報》(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也刊登了這份書單,如今兩份報紙都從報紙電子版中刪除了該書單,金氏特稿社也已停止與布斯卡利亞的合作。
《芝加哥太陽報》表示,正在檢查報紙中是否包含其他不準確信息,并正在審查與其他內容合作伙伴的關系。“我們正處于新聞業和技術巨變的時期,與此同時,我們的行業也持續面臨商業挑戰,”該報寫道,“這應該成為所有新聞機構的學習時刻:我們的工作之所以被重視——并且確實有價值——是因為其背后的人性。”
AI內容的興起是新聞編輯室必須應對的持續性問題。據美聯社報道,美國《體育畫報》(Sports Illustrated)周刊2023年被發現網站上一些產品測評文章的作者其實根本不存在。美國甘尼特通訊社(The Gannett)在發現錯誤后不得不暫停使用AI進行體育報道的實驗。一些報紙已經公開使用AI,甚至發布了“人工智能輔助”記者的招聘信息。
參考資料:
https://www.nytimes.com/2025/05/18/books/review/things-in-nature-merely-grow-yiyun-li.html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25/may/22/things-in-nature-merely-grow-by-yiyun-li-review-a-shattering-account-of-losing-two-sons
https://www.nytimes.com/2025/05/16/books/yiyun-li-grief-things-in-nature-merely-grow.html
https://www.nytimes.com/2025/05/16/movies/cannes-film-festival-critic.html
https://www.theguardian.com/film/2025/may/16/a-push-towards-the-conservative-cannes-tries-to-ban-oversized-outfits-and-naked-dressing
https://www.nytimes.com/2025/05/15/movies/cannes-palme-dor-front-runner.html
https://www.newyorker.com/culture/the-current-cinema/a-new-wave-of-cinematic-riches-arrives-at-cannes
https://apnews.com/article/fake-book-list-ai-newspaper-summer-reading-fcdf454a5b467dad3adfed6ca1a224d2
https://www.nytimes.com/2025/05/21/business/media/chicago-sun-times-ai-reading-list.html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