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必須消失,哈佛不能再招國際生!"特朗普上臺后的連環重拳,讓美國教育界徹底慌了神。3月剛簽署行政令廢除教育部,5月又直接取消哈佛招收國際學生資格,一系列操作引發全球震動。這位總統為何對美國最頂尖的教育機構下此狠手?是真為了"美國優先",還是另有政治算盤?
從廢除教育部到封殺哈佛,特朗普的教育"滅霸計劃"究竟是什么?
"我們將盡快關閉它!"3月20日,特朗普在白宮簽署行政令時,語氣堅決地宣布要廢除美國教育部。這位剛剛重返白宮的總統,迫不及待地要兌現自己的競選承諾。
這份行政令要求教育部長琳達·麥克馬洪"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推動該部門關閉,并把"教育權歸還各州"。特朗普在簽署儀式上毫不掩飾自己的態度,直接譴責教育部是"令人嘆息的失敗",誓言要將教育部控制的經費歸還給各州。早在競選期間,他就多次表示要廢除教育部,將教育決策權交還給地方。在他看來,聯邦教育部是"官僚主義的象征",只會浪費納稅人的錢,卻沒有提高美國學生的學習成績。
然而,特朗普的"教育革命"并沒有止步于此。就在廢除教育部的風波還未平息之際,他又將矛頭對準了美國最負盛名的高等學府——哈佛大學。5月22日,一個更加震撼的消息傳來:美國國土安全部宣布撤銷哈佛大學的學生和交流訪問者計劃資格,這意味著哈佛將不能再招收新的國際學生,而在校的國際學生則需要轉學才能繼續學業。
這一決定無異于對哈佛大學的"核打擊"。要知道,在哈佛,國際學生占學生總數的約27%,每年為該校貢獻約8.7萬美元/人的學費收入。如果這些學生無法入學或被迫轉學,哈佛將面臨巨大的財務危機。
特朗普政府給出的理由是哈佛大學"助長暴力、反猶太主義并與中國有聯系"。但這理由站不住腳,因為相關規定明確要求撤銷SEVP資格必須基于不遵守學生交流訪問者計劃的具體原因,而非政治意識形態。
事實上,這只是特朗普政府對哈佛一系列打壓措施中的最新一擊。早在今年3月底,特朗普政府就宣布凍結了哈佛大學22.6億美元的聯邦撥款。5月初,他又威脅要取消哈佛的免稅資格,并削減所有新的聯邦資金支持。
從時間線來看,特朗普政府對哈佛的打壓是有計劃、有步驟的:先是凍結撥款,再是威脅取消免稅資格,最后直接切斷國際學生這一重要收入來源。這種"釜底抽薪"的手段,讓人不禁懷疑特朗普是否真的想要徹底摧毀這所有著近400年歷史的頂尖學府。
而哈佛只是特朗普"教育滅霸計劃"的一個縮影。據報道,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諾姆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們正考慮在其他大學采取類似舉措。這意味著,特朗普的"教育大清洗"可能才剛剛開始。
"反精英"還是"反對手"?
"招收國際學生是特權而非權利。"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諾姆在宣布撤銷哈佛大學國際學生招生資格時,這句話擲地有聲。但這背后,真的只是為了維護美國教育秩序那么簡單嗎?特朗普政府對哈佛的打壓,恰好發生在2025年大選年。民調數據顯示,特朗普團隊最近支持率不太樂觀,急需制造一些能夠鞏固基本盤的話題。而"硬剛精英機構",恰恰是討好保守派選民的絕佳戲碼。
想想看,在美國政治中,哈佛大學一直被視為自由派思想的"大本營"。它不僅培養了大量民主黨政治精英,還經常站在與特朗普政策相對立的立場上。凍結22.6億美元撥款、取消國際學生招生資格,這些操作為特朗普贏得了大量保守派的選票。
更巧的是,就在特朗普政府宣布撤銷哈佛國際學生招生資格的同一天,哈佛董事會突然宣布剝奪13名參與巴勒斯坦抗議活動學生的學位。這種時間上的巧合,讓人不禁懷疑是否有意為之,成功把媒體焦點從邊境墻、經濟數據等特朗普政府的致命短板轉移到了"高校亂象"上來。
特朗普對教育部和哈佛的打壓,在某種程度上與他對蘋果公司的態度如出一轍。就像網友說的:"蘋果賣手機,哈佛搞教育,八竿子打不著,咋都被特朗普盯上了?因為它們都是'錢多還不老實交稅'的主!"
確實,哈佛大學擁有高達520億美元的校友捐贈基金,比很多國家的GDP還要高。這些錢并沒有老老實實存在銀行,而是被用于各種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如私募股權(PE)、風險投資(VC)等。而且,由于享受免稅優惠,哈佛的這些投資收益基本不用繳稅。
特朗普看不下去了,他要哈佛"出點血":要么按照政府的規則辦學,要么老老實實多交點稅,別再玩"稅收避免"的把戲。這與他要求蘋果公司回美國建廠創造就業,或者多交稅的邏輯如出一轍。
但問題是,教育不是制造業,大學也不是工廠。特朗普這種思維應用到教育領域,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廢除教育部將導致聯邦對教育的統籌規劃和資源調配能力大幅削弱,各州之間的教育差距可能進一步擴大。富裕的州可以為學校提供更多資源,而貧困的州則可能陷入惡性循環。
哈佛不會跪,美國教育怎么辦?這場博弈的贏家和輸家會是誰?
面對特朗普政府的連環打擊,哈佛大學校長艾倫·加伯的態度異常堅決。這所擁有近400年歷史的頂尖學府,顯然不會輕易向政治權力低頭。哈佛的反擊來得又快又猛。在特朗普政府宣布撤銷其國際學生招生資格的第二天,哈佛就向馬薩諸塞州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指控特朗普政府的決定"違反了憲法和聯邦法律"。
而且哈佛的法律反擊立即見效。5月23日,聯邦地區法官杰弗里·懷特發布了全國性禁令,暫時阻止政府撤銷國際學生的合法身份,直到法律程序結束。這意味著,至少在短期內,哈佛的國際學生可以繼續他們的學業,不必面臨轉學的困境。
哈佛的硬氣,來自其建校387年來多次與政治權力博弈屢戰屢勝的歷史,以及自身雄厚實力給予的底氣。要知道,哈佛不僅擁有520億美元的捐贈基金,還擁有全美最強大的校友網絡,包括8位美國總統、158位諾貝爾獎得主和數百位國會議員。
更重要的是,哈佛早就對特朗普政府可能的打壓有所準備。據了解,哈佛本科學院在4月底就曾給國際學生發郵件表示:"國際新生可同時接受來自哈佛和另一所非美國大學的入學邀請。"言下之意,萬一不能順利入讀哈佛,起碼還有B計劃可選,不至于無學可上。
面對聯邦政府資金削減留下的缺口,哈佛也迅速行動起來。加伯校長呼吁校友們為哈佛提供支持和捐款,并啟動了"總統優先基金"和"總統研究基金",以應對這一困難時期。
哈佛的這種反應,讓人想起了它在歷史上多次面對政治壓力時的表現。從麥卡錫主義時期到越戰時期,哈佛都曾與政府權力發生過激烈沖突,但最終都成功了。
不過,這次的挑戰可能更為嚴峻。特朗普政府的打壓不僅針對哈佛一所學校,而是對整個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的系統性挑戰,包括三輪削減高校的聯邦資金和撥款(總額超過26億美元)、打擊招聘行為,到大學課程改革和錄取招生的方方面面。
那么,這場教育風暴的贏家和輸家會是誰?從短期來看,特朗普可能會贏得一些政治分數。他的支持者會認為他是在"懲罰"那些"精英左派",這有助于鞏固他的基本盤。但從長遠來看,美國的教育體系,尤其是其國際競爭力,可能會受到嚴重損害。
已經有跡象表明,一些國際學生正在重新考慮他們的留學計劃。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在計劃赴美留學的國際學生中,有超過40%的人表示,他們正在考慮其他國家的大學作為替代選擇。這對美國來說,無疑是一個嚴重的警訊。
與此同時,其他國家正在抓住這一機會,吸引那些可能原本選擇美國的國際學生。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都推出了更加友好的留學政策,希望從美國的政策變化中獲益。
在這場教育風暴中,最無辜的莫過于那些已經在美國學習或計劃赴美留學的國際學生。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金錢,卻可能因為政治因素而被迫改變人生計劃。
這場博弈的結果如何,特朗普能否成功"馴服"哈佛這頭"常春藤猛獸"?美國高等教育能否在政治壓力下保持其獨立性和卓越性?美國的軟實力會因此受損還是反而得到強化?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要等到特朗普任期結束后才能揭曉。#哈佛大學##特朗普為啥要對哈佛下死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