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淞滬再度戰起,張伯苓的小兒子張錫祜奉命駕機前往南京。由于當時氣象預報技術落后,張錫祜又急于上前線對敵作戰,結果途中遭遇惡劣天氣,飛機失控墜毀,張錫祜以身殉國。
張伯苓的長子張錫祿率先得知噩耗,趕忙跑去告知父親。當張伯苓看過幼子犧牲的電報后,不顧友人在旁,當即大叫道:“死得好,死得好!吾兒為國捐軀,可無遺憾了……”
話音未落,晶瑩的淚水早已如決堤般涌出眼眶。
張錫祜出生于1912年,是張伯苓的第四個兒子。百姓偏愛幼兒,張伯苓自然也是如此,但是他疼愛卻不溺愛,對這個最鐘愛的孩子也是嚴格要求,從不松懈一絲一毫。
有一次,正在南開中學就讀的張錫祜違反了課堂紀律,老師并沒有因為他父親是校長而縱容他,反而直接告到張伯苓處。張伯苓立刻將張錫祜找來狠狠批評了一頓,然后根據學校慣例,貼出告示以儆效尤。
張錫祜覺得父親不給自己留面子,跑回家向母親訴苦。母親知道張伯苓的脾氣,只得好言撫慰一番。
在張伯苓的觀念里,體育是強國強種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南開中學創立后,張伯苓將這一觀念推廣開來,體育教育成為南開中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盡管當時學校的經費入不敷出,但張伯苓還是修建了各種體育場地,甚至還包括當時并不多見的冰球場。
張伯苓的體育精神也影響到了家里的四個孩子,除了三兒子因肺病體質較差外,其他三個兒子個個都是體育健將。尤其是幼子張錫祜,中學時期身高已經到兩米,足球、籃球、撐桿跳更是樣樣精通。
一次足球比賽前夕,張錫祜央求母親給自己買雙新球鞋,這原本是再正常不過的要求,結果母親卻告訴張錫祜:“家里沒有錢。”張錫祜一聽就不樂意了,自己的父親好歹也是一校之長,錢多得很,就是不拿出來用。
恰好張伯苓回到家來,聽到兒子的抱怨聲,也是一陣無奈。
1898年,嚴范孫在家中設立家館,請張伯苓來以新學教授他家的子弟。后來張伯苓到日本考察,回國之后和嚴范孫開始籌備新式學校,在嚴家的偏院成立了一所私立中學堂,后來這所中學堂由張伯苓取名為“私立敬業中學堂”。
在張伯苓的苦心經營下,這所中學堂很快在京津地區聲名鵲起。由于前來求學的學生太多,張伯苓為了修建新的校舍,在天津城南一帶找到了一片尚未開墾的荒地。
土地的問題解決了,辦學經費從哪里來?過去學校發展全靠嚴家和另外幾家的捐獻,勉強能夠維持日常開銷,根本拿不出錢來建設新校舍。張伯苓只好通過其他渠道尋找籌款,最終籌到了近三萬兩白銀,其中嚴家仍是最大的支持者之一。
1911年,清政府要求將天津另外兩座學堂并入張伯苓的中學堂,每年能夠拿到上萬兩的公費撥款,因此張伯苓將學校更名為“公立南開中學堂”。有了公費支持,嚴范孫幾家的捐款逐漸停止,張伯苓也不再為辦學經費而擔憂,全身心投入提高教學質量和謀求學校發展上。
武昌起義爆發后,公立南開中學堂的教學受到影響,很多學生紛紛請假回家,原本該領取的經費也無法獲得,課堂教學只能被迫停止,萬般無奈的張伯苓只能再向嚴范孫尋求幫助,以維持學校的日常開支。
1912年,袁世凱為了竊取革命果實,故意在京津一帶制造事端,張伯苓為了學校教學不受影響,特意等到兵變平定才宣布開學。按照民國新學制規定,公立南開中學堂改名為南開學校,張伯苓繼續擔任校長。
雖然身居高位,但張伯苓的薪水并不多,甚至比學校的老師還要低,一直都拿著最初在嚴家家館時的100元薪水。后來學校董事會曾多次要給他提高薪水,但張伯苓經歷過多次辦學經費困難的事情,便婉言謝絕。
對于父親的這些經歷,張錫祜從來都不知道,如今他說出“爸爸錢多得很”這句話,母親便細細給他講了他父親辦學的艱難過程。張錫祜理解了父親的苦衷,便不再提買鞋的事情。
到了比賽當天,張錫祜穿著平時的布鞋上場,鞋被踢爛后,干脆就光著腳在球場上奔跑,在場的觀眾無不動容。而張伯苓則親自到場邊當啦啦隊,給兒子加油助威。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高中尚未讀完的張錫祜決定投筆從戎。北洋水師出身的張伯苓深知空軍的重要性,支持兒子去報考中央航校,而張伯苓的夫人雖然清楚飛行員的危險性,卻也沒有阻攔,只是在心中默默為兒子祈禱。
張錫祜畢業之后,被分配到空軍第二十分隊擔任隊長。1937年,張錫祜剛剛和未婚妻張樂民訂婚,就接到命令開赴前線,投入到保家衛國的戰斗中。張伯苓得知兒子上戰場的消息后,曾在南開中學的全校師生大會上興奮地說:
“我不因為兒子赴前線作戰,兇多吉少而悲傷,我反而覺得非常高興。這正是中國空軍歷史上光榮的第一頁,但愿他們能把這一頁寫好。”
“七七”事變之后幾天,由于張伯苓的愛國抗日活動,南開被日本人視為目標,公然宣稱要轟炸南開。果然,日軍還沒完全占領天津,就對南開發起了轟炸,一時間整個校園變成了一片火海。
南開遭轟炸后不久,張伯苓在蔣介石的支持下,準備在重慶再造南開。工作之余,張伯苓總喜歡盯著天上的飛機出神,當有好奇的學生問張伯苓原因時,張伯苓自豪地介紹說,自己的兒子張錫祜是一名空軍戰士,也許天上的飛機就是他兒子駕駛的。
張錫祜犧牲之后,張伯苓將兒子的后事托付給兒媳婦張樂民,自己則繼續忙于學校建設。許多西南聯大的學生受張伯苓和張錫祜的激勵,投筆從戎奔赴戰場,不少人選擇報考航校,臨行前還特意登門向張伯苓夫婦告別。
為了不讓夫人悲痛過度,張伯苓將陣亡通知書一直放在學校辦公室,并且叮囑身邊人誰也不能說出真相。之后的8年時間里,張伯苓的夫人雖沒收到幼子的一封信,卻也從不問兒子的去向,在心中強忍著牽掛。
直到抗戰勝利后,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回來了,張伯苓的夫人終于忍不住,央求丈夫告訴自己實情。張伯苓告訴夫人,小兒子早在8年前已經陣亡,還勸說夫人不要太過傷心:
“這叫求仁得仁,他去就是要報國的,他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后來,張伯苓的夫人將自己關在屋子里大哭了一場,自此再也不提這件事情。而張錫祜的未婚妻則改嫁他人,丈夫同樣是一名空軍,二人生下孩子后取名為“南開”,以緬懷犧牲的張錫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