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履帶碾過東歐平原的聲響,驚醒了人們對二戰的痛苦記憶。今年5月,近5000名德國士兵攜帶先進裝備進駐立陶宛,這是德國自二戰后首次在海外設立永久性軍事基地。消息一出,世界為之側目——這個曾因軍國主義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國家,難道正在重走老路?
歷史的傷疤從未真正愈合。上世紀,德國兩次發動世界大戰,納粹的鐵蹄曾經踏遍歐洲。奧斯維辛的焚尸爐、斯大林格勒的廢墟,至今仍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黑暗的印記。戰后,德國曾以深刻的反省贏得了世界原諒,以和平憲法限制軍事擴張,“永不重蹈覆轍”成為德國對世界的承諾。然而今天,德國軍費突破GDP 的2%,軍工企業開足馬力生產,政客們高喊“建立歐洲最強軍隊”,這些聲音與80多年前的擴軍論調何其相似。
更令人不安的是,德國國內極右翼勢力的快速抬頭。一些右翼政客公然鼓吹“重振德國軍力”,并試圖美化侵略歷史。軍工巨頭萊茵金屬等公司訂單暴增,生產線日夜轟鳴。當戰爭成為生意,當野心披上“自衛”的外衣,危險便開始蔓延。立陶宛緊鄰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德國軍隊的到來,被俄羅斯視為直接威脅。俄羅斯已明確表示,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障安全。這種軍事對峙一旦失控,后果將不堪設想。
好在德國民眾并非都支持軍事冒險。超過六成的德國民眾反對海外駐軍,他們深知戰爭的代價——祖輩的傷痛、家園的毀滅、無數家庭的破碎。而且德國軍隊也面臨一些現實困境,裝備老化、新兵短缺,即便提高待遇,愿意奔赴前線的年輕人依然寥寥。這或許說明,多數德國人仍對戰爭保持著警惕。
德國駐軍立陶宛,到底是為了維護北約安全,還是在試探軍事擴張的邊界?目前下定論改為時尚早。但歷史的教訓足夠慘痛:當一個國家開始縱容軍事野心,當民眾逐漸淡忘戰爭的殘酷,災難往往接踵而至。世界必須敲響警鐘,絕不能讓悲劇重演。畢竟,和平從來不是理所當然,它需要所有人時刻守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