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以后,日本國力大大增強,旋即開始了對外擴張之路,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而此時的清朝,在經歷“洋務運動”“同治中興”后,國力有所恢復,并組建起“北洋艦隊”。兩國為了生存與發展,注定有一戰爭。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中日戰爭開始,由于日本蓄謀已久,清朝倉皇迎戰且紀律渙散,這場戰爭以北洋艦隊全軍覆滅告終,清政府被迫于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這一條約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巨額賠款又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為了還清賠款,清朝因此大借外債,經濟命脈被列強掌握,最終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近期,日本展出了《馬關條約》的原件,雖然字跡端莊嚴謹、精致典雅,但讓每一個國人都十分心痛。借著這件文物,我們可以看到19世紀末期中日兩國書法的現狀和典型風格。一般來講,外交文書都是以楷書寫成,尤其是“館閣體”,筆畫、結字、章法、墨法都以“中正平和”為要求。
相對于初學者而言,“館閣體”其實是很好的啟蒙范本,但如今卻成了“呆板”“水平低”的代名詞。我們就以這件文物為例,分析一下“館閣體”在筆畫、結字、墨法等方面的可學之處。
以中鋒行筆為準則,誤差極小,起收筆從容不迫、較為扎實,切鋒入紙、頓筆回鋒,勻速行筆,提按清晰,通過反復臨習,可快速掌提升控筆能力,避免偏鋒行筆、起收隨意等基礎毛病。
結字勻整端莊,堪稱結構的“黃金模型”,疏密停勻、偏旁對稱,中宮緊縮,外延筆畫舒展,撇捺開張且常撇輕捺重,這種標準化使漢字結構達到視覺平衡,適合培養對“均衡美”的直觀認知,尤其適合硬筆書法學習者掌握結構規律。
墨法濃潤均勻、醇厚古雅?!梆^閣體”精嚴的筆法、規范的結字,是快速掌握楷書形質的捷徑,尤其適合兒童及硬筆學習者建立書寫秩序感,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創造性轉化。
如果我們欣賞清代進士的詩卷,會發現字跡精湛得好比“印刷”,比如張謇、劉春霖的殿試卷,每個字都飽滿剛健,而且沒有刻板呆滯之病,這也說明了“館閣體”絕非一無是處,如果沒有扎實的筆法基礎、出眾的目力、筆力,是很難寫出來的。
對此您有什么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